部分省市节能降碳工作经验做法值得我省借鉴
办公室 唐传亮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确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先后印发了《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节能降碳行动。现收集整理上海、天津、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市相关举措,供领导参阅。
上海打造绿色制造核心竞争力。一是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明确工业节能目标进度,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约500项,明确到2025年平均年节约1%用能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4%。组织工业重点用能单位日常管理,通过遴选“百家”服务机构,推进“千企”节能挖潜,开展“万项”能效对标,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组织开展100家企业能源审计审核工作,挖掘节能潜力为46.8万吨标煤。二是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增市级绿色工厂5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10家、绿色设计产品10个,推荐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园区、数据中心等主体创建零碳示范。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率持续增长,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96%,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9.6%。三是全方位开展专项监察。落实国家专项工业节能监察,开展数据中心能效专项检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事中事后监管,落实高耗能落后设备和产能淘汰制度。
天津有序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一是统筹研究节能减碳工作政策体系。制定印发《天津市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天津市碳交易试点实施方案》《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若干措施》等文件,为推进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创新路径。二是制定行业及企业实施方案。制定冶金、建材、石化化工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明确行业能效提升目标,指导重点企业制定形成切实可行的“一企一策”改造方案,科学合理制定不同企业节能改造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三是“真金白银”予以大力支持。对达到行业能效标杆水平的企业免予考核能源消费总量,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货币政策工具,2021年以来,投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领域贷款优惠信贷资金累计超过80亿元,推荐新天钢联合特钢申报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四是加快推动技改项目建设。建立技改项目台账,汇总形成涵盖工艺技术及生产装置升级、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能源清洁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等方面的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清单,实施统筹调度、动态更新,实现项目管理及时化、清单化、精细化。到2025年,预计实施改造项目113个,总投资约156亿元。其中,2022年以来实施的项目57个,总投资约85亿元。五是持续推进碳交易试点建设。拓宽碳排放履约渠道,引入自愿减排项目,创新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机制,将碳排放量超过2万吨/年的工业企业全部纳入交易试点范围,涵盖15个行业160家企业,碳市成交量在2021年全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中位列第二,履约率连续7年达到100%。六是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引导重点领域企业绿色发展,支持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推荐工作,荣程钢铁、新天钢联合特钢、天钢集团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监察“全覆盖”,对全市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的17家企业开展节能监察。
浙江突出数字化赋能和精细化服务。一是坚持工作“一揽子”。细化工作事项清单,制定年度浙江省能效标准引领行动工作要点清单12个方面80条具体事项,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开展节能降碳推广活动,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技术及服务信息,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十链百场万企”绿色建材行业对接活动,吸引超3万多人次参加活动,近100家企业现场签约,签订意向合同30亿元。营造浓厚工作氛围,组织推荐2022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产品74项,4家企业入选2022年度全国能效“领跑者”名单,举办2022年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展览会和首次节能宣传月活动、参与人数达500万人次以上。二是坚持管理“一键通”。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节能降碳数字化治理体系,建成“节能降碳e本账”应用场景,深化“服务”和“治理”,有效支撑重点领域企业用能预算管理、能耗在线监测、用能权交易、碳金融等节能降碳需求。依托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实现全品种全过程能源数据的采集、汇聚、加工、应用,为重点用能单位监管、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实现“数字赋能”,加强数字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通过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数字化应用,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7%,带动大中小企业数智化融合发展整体提升。三是坚持服务“一站式”。研究制定差别化阶梯电价政策,发挥电价信号引导作用,倒逼企业加快提升装置(生产线)能效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降碳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2022年,全省共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59亿元,发行绿色金融债238亿元。
山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一是印发《关于加强“两高”项目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核准备案机关在核准和备案“两高”项目时,要严格审查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三线一单”、规划环评要求,是否依法依规落实产能置换,不符合或未落实的,一律不予核准或备案;国家和省对项目审批有特定管理要求的,各级核准备案不得超越法定职权予以核准或备案。二是建立重点领域企业能效清单目录,组织各市对企业能效数据进行核算,并对各市汇总上报的“两高”能效数据,采用“四进”工作组+专家模式进行现场核查认定,建立“两高”项目企业能效清单,将高于标杆水平的列入“先进”,低于基准水平的列入“落后”,介于两者之间的列入“一般”。三是制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对拟建、在建项目,对照能效水平建设实施,达不到的停工整改;对存量项目,低于能效基准水平的限期实施改造提升,介于基准和标杆水平之间的鼓励实施改造升级;对能效水平特别高的“两高”项目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能效“领跑者”。四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聚焦“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低效落后产能,进一步健全并严格落实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标准,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减压、整合、关停任务,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重点抓好煤电、炼化、钢铁、焦化、水泥产能压减,加快推动铸锻行业违规新增钢铁产能问题专项整治。
湖北强化多方联动、协同作战机制。一是坚持全省“一盘棋”,共同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建立省级节能降碳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省级有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制定湖北省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湖北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二是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准确全面建立能效清单。充分依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及冶金、建材、化工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能效实地核查,对全省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五大高耗能行业164家企业全覆盖能效摸底,通过专家评审、企业申辩等程序完善能效清单,编制湖北省第一批公布的能效清单,共158家企业294个生产装置。三是对标行业能效水平标杆,建立节能改造项目清单。组织各地依据能效清单,制订节能降碳改造工作推进计划,建立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清单台账,全省21个重点领域共建立223个项目,预计投资1113.19亿元,力争实现节能能力400万吨标准煤/年以上。四是稳妥组织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湖北省积极抓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5家企业揭榜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企业(44个场景)入选优秀场景。五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促进政策措施执行落地。加大节能降碳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推动成熟绿色低碳工艺技术普及推广,充分发挥各地节能中心、行业协会以及专家团队等有关方面的合作,做好节能降碳技术宣传推广工作,更好地发挥节能降碳技术在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