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0-25 16:51:00
  • 字体:

创新发展研究处 王宗妍

  2019到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从834万增长到1076 万,年均增长8.9%。截至2022年10月,仍有200多万应届毕业生未落实就业去向。预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吉林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也将超过23万人,达到历史峰值。2023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一、现阶段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题

  (一)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就业岗位大幅收紧

  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叠加影响,国内有效需求偏弱,外贸和出口增幅放缓,就业岗位缩减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市场景气程度持续处于低位。智联招聘2022年企业用工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三、四季度,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地企业招聘规模不同程度缩减。

  (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是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2019年,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已超过2000万,沿海和中西部都出现过技工荒、留人难问题。2022年,有招聘需求的4000万家企业招聘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二是学历层次和就业率出现倒挂。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加快对专业技术工人、产业工人的需求,管理岗、培训岗大幅压缩,就业供需处于深刻调整期,而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就业市场变化,毕业生择业求稳求高心态,短时间内造成学历层次和就业数据不符甚至倒挂。调研发现。三是不同行业间就业差距拉大。受产业政策调整影响,2022年秋招中,IT/互联网/游戏、房地产/建筑行业、教育培训新发应届生职位占全行业比重较去年分别下滑4.18、6.58和0.49个百分点。

  (三)政策性岗位拓展空间有限,竞争激烈

  2022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招录应届生11.6万,同比增加0.9万名,国考中面向应届生招录比例由2019年度的39.17%上升到了2022年度的67.3%,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计划等政策性岗位也相应扩招,但相对于庞大的毕业生增量群体和激增的报名人数,新增岗位不足以创造足够就业空间。2023年度国考报名人数达到259万人,录用比例约为70:1,吉林省部分岗位录取分数较往年提升了10-15分;457万高校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占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近50%,录取率仅为24.22%。

  (四)多样化就业方式的社会认可程度亟需提高

  调研组走访吉林省内多所高校发现,自2019年开始,灵活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类型涉及个体经济、自由攥稿、自媒体、网店运营、直播带货、兼职设计、快递外卖等新业态。2022届毕业生中,吉林大学选择灵活就业人数占比6.45%,长春大学、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灵活就业人数占比分别达到32.09%,42.25%。2021年,针对吉林省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认为灵活就业仅可当做过渡和跳板,毕业生应进入企业、升学或考编;25.9%的受访者认为灵活就业是毕业生逃避就业和升学压力的隐形借口、“不务正业”;仅有12.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毕业生自己的选择,有收入、有前景即可。

  (五)严峻就业形势使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下降

  调研组发现,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作为王牌专业,往年就业落实率可达100%。但2022年秋招过后两个专业签约率仅为24.6%、10.2%。就业科工作人员表示,部分热门专业毕业生因招考分数高、学费高,对工作待遇有很高期望,不愿意选择中小企业或低待遇工作;部分学生即使获得不错工作,也会选择不报道以保留应届生身份,以参加来年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部分学生受就业形势影响,就业意愿不强,执着于多次考研、考编或慢就业以躲避就业寒潮。

  二、对策建议

  (一)全面落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项工作任务

  把促进就业作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企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扩大服务业就业,拓展农业就业空间。

  (二)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

  加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充分发挥产业升级和经济复苏带动就业势头,开拓政策性岗位容纳毕业生就业渠道,深挖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潜力,完善新兴业态、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吸纳毕业生奖励政策。

  (三)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依据市场需求导向培育人才。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四)加快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全面精简就业手续,探索实施线上面试、在线签约、登记备案制度。鼓励高校通过校企供需对接、职业技能竞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实用就业指导。

  (五)推进毕业生就业统计和评价机制改革

  实现就业精准统计,建立健全统计部门负总责、高校精准配合、与现行就业统计工作有效统筹的就业统计工作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利用大数据和就业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性市场有序流动。完善就业监测体系,制定多口径调查失业率监测指标,探索建立劳动力需求或职位空缺调查制度,构建就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