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优化吉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12-27 14:48:00
  • 字体:

软科所 郭超超 刘万旭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的关键性举措。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完善管理办法等举措,在推进高标农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优化。为此,本文针对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持续推进,我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年至2022年,我省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1050万亩,较2020年新增32%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15%。2023年1~10月份,我省新建高标准农田373.72万亩,累计建成4703.72万亩,并计划到2024年再建设完成1000万亩以上。截止2023年10月,我省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已达56%,并力争到2027年使我省变为全国第一个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省份。

  高标准农田建设上的显著成绩也有力促进了我省粮食增产增收和生产的节本增效。2020年~2023年,我省粮食总产量由760亿斤增加至837亿斤,新增10%以上,年均增长率超4%,高于全国年均增长的1.2%;粮食平均亩产从892斤增加到了958斤,新增超7%,高于全国平均亩产水平21.6%,排名由全国第四上升至第一;旱田、水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分别实现了5%和40%的生产成本节约。

  二、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省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资金缺口较大,“重建轻管”现象较严重等问题。

  (一)资金缺口较大,与高标准建设要求仍存差距

  目前,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渠道单一,资金缺口较大。其来源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以及较低的地方建设用地和农业土地开发出让收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因素导致我省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投资额较低。

  (二)“重建轻管”现象较严重,后续维护相对滞后

  “重建轻管”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田基本设施前建后坏、边建边坏等问题较为突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大多未单项列支后期管护资金,基层财力无法负担后期管护经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管护意识不强。

  三、优化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期间,我省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抓好拓展资金投入、完善建后管护机制等工作,全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社会资本

  建议省级财政可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预算,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各地可按现行政策要求,积极争取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农田建设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按照“谁投入、谁产出、谁受益”原则,在财政资金引领下,以“统建代建、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形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企业贷款融资贴息、新增耕地指标收益分配、粮食产能指标收益分配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是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经费保障

  建议省农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明确界定各级政府、部门、村集体的管护职责,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形成县(区)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集体落实、受益者参与、农业农村部门监督的多元化工程管护机制;同时,建议省财政可将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管护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明确管护经费标准、分担比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商业保险介入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