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辽宁等部分省份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做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7-31 05:42:00
  • 字体:

社会发展与环境研究处 李路昭

  一、辽宁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辽宁通过优质学校带动引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拓展延伸等方式,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薄弱学校得到全面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校际差距不断缩小,目前,辽宁义务教育阶段已成立教育集团661个,成员学校2687所,集团成员学校数量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量的61.8%,惠及中小学生近200万名,110个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差异系数均达到国家标准,办学质量全面提升。主要做法有:一是推行“1+X”型办学模式。以优质学校为龙头,联合薄弱学校组建教育集团,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体制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增值,如沈阳市和平区以“实体+联盟”的模式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二是发展学区统筹办学模式。采取资源共享、管理互动、课程教学衔接等措施,强化学区九年义务教育的连续性和中小学特色建设的稳定性,如大连市西岗区将学区内不同学段的中小学校结合成“片”,以初中学校为牵引,组成纵向的跨学段教育集团。三是探索教育联盟办学模式。依托名校校长组成管理团队,组建教育联盟,实现共建共享,如大连市以传统优质学校为基础,结成办学联合体,迅速改造了一批薄弱学校。四是实行高校附属办学模式。依托高校资源和优势,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如大连市依托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建设一系列教育集团,以合作方式开展集团化办学。

  二、山东整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2015年山东率先在全国整省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让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推动城乡、校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2015-2020年山东交流轮岗校长教师达18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交流教师4.3万人。主要做法有:一是坚持协同推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编制总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核定岗位总量,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编制、岗位总量内,统筹调配教师,学校负责岗位聘用、合同管理、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等具体工作。二是坚持统筹兼顾,积极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进一步健全县市区中小学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根据学校编制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岗位数量。在分配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可在规定的比例上限内上浮1-2个百分点。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全面实施校长职级改革,基本完成中小学校长取消行政级别工作,初步建立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 浙江系统推进全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排头兵,浙江始终秉持“一以贯之、一视同仁、一盘整棋”的思路,系统性推进全省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全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主要做法有:一是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浙江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以打造“浙里优学”金名片为主线,在全国率先推进全省域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达3685家,覆盖所有乡村学校。海盐县、宁波江北区成为全国仅有的2个首批通过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位发展,校际办学条件差异系数全国最低,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98.23%。二是教师管理改革深化拓展。2010年浙江率先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并在全国推广,近5年累计培训教师800余万人次,2015年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2019年实现“县管校聘”地域、学段和教师全覆盖,每年约有1.5万名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三是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浙江每年都将教育民生实事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学生资助体系,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人民群众教育急难愁盼加快破解,2021年该省教育总投入达316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投入2030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26倍和2.40倍。

  四、四川突出优质均衡创建分类指导

  近年来,四川把义务教育摆在教育的重中之重位置,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做法有:一是突出优质均衡创建分类指导。四川坚持“统筹规划、保障公平、注重质量、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年度设立时间表、路线图,鼓励支持基础条件好的县市区先行先推,并将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纳入市州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督促各市州政府按规划目标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教育经费投入从依法到遵法。四川依法健全“两个只增不减”和“不低于”落实机制,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费用只增不减。建立完善义务教育经费奖补机制,引导地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调整现有经费支出结构,推动实现单纯重硬件建设到硬件与内涵兼顾的转变。三是教师队伍建设重数量更重质量。四川根据教育规模,适时动态调整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好编制布局,用好用活编制资源。结合“城挤、乡弱、村空”新情况,加快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研究出台新政策破除用编用人评职称障碍,实现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逐步做到“编随人走、职称随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