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破解长春市重点肉牛项目发展困境的几点建议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7-05 14:08:00
  • 字体:

产业处  沈轶

  随着近两年肉牛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牛价持续下降,肉牛产业化项目推进缓慢。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近期,我们到长春、公主岭、农安、九台等地开展调查研究,实地考察项目建设情况,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长春市肉牛产业项目的建设情况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截至2022年末,全市开工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6个(其中一产项目 59个,二产项目3个,产业园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14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9.6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4亿元,16个项目已建成并投产。

  1、开工千头以上牛场项目 21 个。其中:万头牛场项目5个。农安、公主岭2个10万头养殖基地加快建设并实现引牛入栏,榆树、德惠、九台3个万头养殖基地开工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在建千头牛场达到16个。在建千头以上牛场项目(含万头牛场、10万头牛场)数量占全省的29.5%。建成后预期养殖规模增加约30万头,约占全省在建千头以上牛场预期养殖量的38%。北京赛升药业、杭州认养一头牛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长春。

  2、在建屠宰加工项目2个。一是长春市农牧加工产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设计屠宰能力20万头,该项目2022年开工建设,目前基建部分全部完工,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和办理相关手续。二是公主岭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区项目肉牛屠宰加工基地,设计屠宰能力 10万头,该项目2022年开工建设,目前综合楼主体完工,其他设施完成施工量5%-26%。

  3、新续建综合类产业园区项目5个。一是城开农投长春市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项目。计划总投资35.96亿元,建成后可存栏肉牛8万余头,饲料加工厂可年生产精饲料24万吨,有机肥厂可年产化肥30万吨。二是农安县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计划总投资5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肉牛深加工及冷链仓储区、肉牛标准化养殖区,包括综合楼、宿舍、实验楼、肉牛产业孵化器、熟食车间、冷库、牛舍等建筑。三是公主岭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区项目。计划总投资57.78亿元,项目建成后,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可繁育8万头牛,育肥基地年出栏肉牛64万头,饲料加工基地每年可加工饲料60万吨,肉牛屠宰加工基地每年可屠宰加工肉牛10万头。四是榆树市高端肉牛良种产业园区项目。该项计划总投资8.55亿元,,建成后可达到年育肥3万头肉牛的规模。五是九台区肉牛养殖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项目。计划总投资3.34亿元,建成后,养殖规模可达到年肉牛存栏量1万头,饲料加工基地年产饲料3万吨,黄牛交易市场交易肉牛2万头。

  二、长春市重点肉牛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已建成项目。一是配套建设不完善。项目对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已建成项目运营投产,道路、供水、供电、供热、燃气等配套问题突出。如道路问题:城开农投长春市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项目、九台伯宇建设的年屠宰能力达2万头的肉牛屠宰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但外联道路破损,给企业货物运输和员工出行均带来巨大的不便。供电问题:农牧加工产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已经于4月中旬开始运营,但尚未接上工业电,仍采用“临时电”,用电成本高,线路不稳定,影响生产效率。供水问题:肉牛养殖场的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清洁,但有的养殖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质不达标,如农安县部分肉牛项目在沼泽地附近建设,病原微生物含量超标,尽管安装净水设备,但检测后的水质仍不符合养殖标准。

  二是企业与农户间在享受补贴政策上存在利益分配不对称的问题。调研发现,《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实施细则》规定,从国外新引进的按照每头3000元给予一次性奖补,单个企业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享受3000元奖补的前提条件是与国外的供应商签订合同,但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农户未达到5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无法与国外商签订合同,只能从企业购入进口牛,不能保证每个农户都享受补贴。如城开农投长春市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先后从国外进口肉牛6000多头,部分卖给农户,由于农户未直接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无法申请3000元/头的补贴,便向企业索要。但企业享受的补贴上限是500万,即进口的6000多头牛中仅有1666头实际享受到了3000元补贴,而卖给农户的进口牛远不止1666头,造成了企业与农户在补贴上的矛盾。

  三是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调研显示,有的已建成并开始运营的肉牛产业化项目种养结合不紧密、农牧循环不顺畅,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部分企业通过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沼气等资源,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从企业运行来看,有机肥处理成本较高且销路和市场认可度不高。如长春市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项目建成后,将粪便经过发酵、堆肥、晾晒等多个步骤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些步骤需要不断监控和维护,生产成本较高,在销售环节上,价格相对昂贵,与普通化学肥料相比没有价格优势。

  (二)在建项目。调研发现,大多数项目的专项债券资金不能如期到位。长春市农牧加工产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2023年新增专项债7100万尚未完成财政和发改委审批,存在缺少后续建设资金的风险。另外,由地方财政出资或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肉牛产业化项目,因投资大,见效慢,资金压力大,存在项目建设后期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项目进程缓慢。如:公主岭肉牛两种繁育综合示范产业园区项目、榆树市高端肉牛良种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双辽市肉牛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等。

  (三)谋划中的项目。一是土地问题尤为突出,大项目落地难。由于部分项目前期缺少认真谋划,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足,导致后期出现用地障碍和环评问题。调研显示,县(市)区乡镇间土地资源差距较大,连片农业设施用地少,农业设施用地进出平衡和工业用地占补平衡难,造成很多项目落地难。二是前期工作启动缓慢。实践中各部门衔接不畅,手续办理用时较长。一方面,部分地区财政资金紧张,资本金无法按时足额到位,土地费及设计费、勘察费等前期费用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前期工作推进缓慢。另一方面,项目在资金到位后才会启动用地手续、勘察设计、招投标流程等工作。

  三、破解长春市重点肉牛项目发展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重新梳理肉牛产业化项目,提升专项债项目的乘数效应。近两年,肉牛市场低迷,牛价一路走低,面对各地肉牛项目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建议肉牛专项债项目均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重新科学布局肉牛产业化项目,重点对在建项目、即将开工项目进行排摸,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在适度增加规模基础上确保提质增效,提高专项债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另外,加强政策引导和协调,创新各种“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模式,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力度。同时,注重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性信贷、商业信贷等形成政策协同,更好拉动有效投资。

  (二)围绕强基础保进度实施项目。从抓好开工建设、园区平台等重点工作入手,全环节、全链条、全流程推动项目建设。市、县(市)区两级采取领导包保、组建专班等方式,加大项目服务力度,集中破解用地、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建设难题,持续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重大项目的承载平台,在全市科学布局肉牛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重点推动长春市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等产业园区建设。

  (三)围绕强保障优服务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力量助力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充足保障。一是实行清单化管理机制。围绕全年投资和项目建设目标任务,以全年项目计划为抓手,紧盯手续办理、开工复工、入统入库、问题破解等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全年项目清单、开复工项目清单、入统入库清单、问题破解清单等清单,实行清单化管理,助推项目建设。二是完善调度考核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强化项目日常管理。将全年肉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量化分解,全部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建立项目建设定期调度制度,按月或季进行排名通报。将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绩效管理范围,突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考核。三是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实施领导包保机制,借助领导亲自研究谋划、现场办公、沟通协调、督查督办等优势,实施市级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实施秘书服务机制,针对5000万元以上项目安排项目秘书,提供全流程的“保姆式”服务。四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落实省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支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对肉牛产业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各类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