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多元化布局势在必行
产业处 朱雪婧
动力电池行业中,我国企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2022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的装机量排名前10名中,6家都是中国企业,占据了约55%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同比进一步提高。多家动力电池企业都提出了数倍于自己当前产能的2025年产能目标,并且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全球化的产能的布局。
从2022年的发展趋势上来看,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提升先进产品供给能力,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产量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及研究机构测算,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储能型锂电产量突破100GWh;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二是行业应用加速拓展,助推双碳进程加快。2022年,锂电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风光储能、通信储能、家用储能等储能领域加快兴起并迎来增长窗口期,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约295GWh,储能锂电累计装机增速超过130%。2022年全国锂电出口总额3426.5亿元,同比增长86.7%,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和全球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技术进步加快步伐,先进产品层出不穷。骨干企业围绕高效系统集成、超大容量电芯等方向加快布局,先进电池产品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50Wh/kg;柔性、耐低温、防水性的新型电池产品在冬奥装备上成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型储能产品进一步融合,智能液冷技术等显著增强储能系统热管理水平,降低系统安全隐患。
四是行业投资热情高涨,全链加强协同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仅电芯环节规划项目40余个,规划总产能超1.2TWh,规划投资4300亿元。上游产品价格高位震荡,锂电二阶材料价格反复冲高回落。锂电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签订长单、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我省当前主要与行业产能第一的宁德时代进行合作,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供给方案,然而不应忽视的是,三元锂电方案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被认为具有作为高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的巨大潜力。欧阳明高院士对国内固态电池技术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发展节点:以产业化为衡量标准的话,2025年能量密度达到350 Wh/kg,固液混合电解质的半固态电池出现;2030年能量密度达到400 Wh/kg,液态电解质更少的准固态电池量产,真正的全固态产品预计不超过1%;2035年能量密度目标是500 Wh/kg,全固态电池实现产业化。但是考虑到动力电池产业虽然有着比一般制造业更明显的规模效应,头部企业依靠专利、产能、人才建立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未来预计将进一步扩大;但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主机厂和电池厂互相博弈的影响,出于自身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主机厂不会希望一到两家电池企业独大;因此可以进行合理预测,在未来5年,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大概率将形成四、五家电池巨头瓜分市场的行业格局,而且很可能伴随着固态电池的突破改变当前行业的产能布局。
因此针对目前的行业形势,结合我省的气候特点,给出如下建议:一,合理“押注”,与国内各头部厂商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赣锋锂业、孚能科技等建立良好联系,在全球头部车企、电池企业已先后投入巨资,用于半固态/固态电池开发的当下及时入局,争取在相关技术取得突破时及时获得相关产品的授权并加以应用。二,发展自研项目,依托企业或自建研究院形成自有电池产业,组建电池相关研发技术团队,引导行业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强化核心基础专利布局,加大资金及相关政策倾斜,推动耐寒电池的研发。现今的动力电池在低温下充电或放电对于电池影响都是不可逆的,造成容量跳水和严重安全隐患。超低温(-20℃)下长时间放置对电池也有不可逆破坏,降低其容量。新能源汽车当前受众还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但是随着南方市场的趋于饱和,势必要在高寒地区拓展相应的市场份额,到时是否掌握了耐寒电池的技术将成为开拓市场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