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借鉴各地先进经验促进我省社区食堂发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6-07 05:36:00
  • 字体:

《决策咨询》编辑部宗琳

  2022年10月31日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表示,试点社区应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将配建社区食堂、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其中社区食堂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以社区为单位建设食堂,可以很好地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少”的吃饭问题,对于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让上班族没有后顾之忧,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各地建设社区食堂先进经验

  厦门:思明区中华街道社区食堂为有效减少浪费,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引入了第三方专业运营单位,采用“自选称重计费”的收费模式,每天准备10多种荤素菜品供顾客选择。该食堂主要面向街道老年人,6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或街道证明办理长者特惠卡前来就餐,可享受优惠。中华街道针对性地引入厦门本土餐饮名企作为合作单位,采取政企合作、智慧就餐的模式,帮助社区老人解决买菜难、吃饭难的问题,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就餐、配送餐等普惠性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利用炒菜机器人替代传统厨师,打造餐饮新模式,同时采用智慧就餐模式,菜品自选称重,倡导光盘行动。

  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明珠社区引入科技公司,投用首个社区数字食堂,实施社会化运营。根据当日菜品,工作人员会调整显示器上菜品价格、重量和热量信息。首次就餐进入食堂,在微信公众号上刷脸注册,完成人脸与支付账户绑定。食堂里每道菜品实测显示的卡路里、脂肪等数据,背后都有科学算法严谨计算。后续该社区食堂将在微信公众号上开放健康管理系统,就餐居民只需录入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及疾病史等信息,系统会给予相应的就餐提示,并每周生成饮食报告,实现“既人性化,又个性化”。

  武汉:去年以来,为缓解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就餐难题,武汉青山区市场监管局、钢花村街道117社区和美团武汉党支部,以钢花村街道117社区“好味到食堂”为试点,共建“小哥食堂”。“小哥食堂”坚持公益性定位,每天制定不同的菜单,提供新鲜的菜品,除主食外,每天至少保证8种以上菜品供外卖小哥选择,早餐一般在4到5元,午餐和晚餐都在12元左右,让外卖小哥在“家门口”就能吃上营养实惠的“热乎饭”,同时配套提供歇脚休息、饮水补给、手机充电、应急药品(小药箱)等关爱服务。

  北京: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已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快步而来的“银发浪潮”,社区食堂成为北京市建设完整社区的关键撬动点。2022年9月,《北京市西城区养老助餐服务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实施。目前,西城区由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照料中心、机关内部食堂开放、社会化餐饮单位、社区助餐点构成的183家养老助餐点在全区统一助餐平台集体上线,使用西城区“父母食堂”品牌和执行统一服务标准,重点满足失能、失智、高龄等不具备做饭能力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兼顾满足其他老年人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为西城区常住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订餐、就餐和送餐等服务。

  二、对我省发展社区食堂的有益启示

  (一)了解居民需求,找准增长点

  目前我省社区食堂顾客以老年群体为主,受到部分居民青睐;餐食定价略低于市场价,食堂带有公益属性;有一定客流量但盈利空间很小,处于盈亏平衡或者亏损状态。

  社区食堂经营状况不佳,与其服务的顾客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就餐特点有关。要想办好社区食堂就要了解自己服务对象的消费能力和生活习惯,比如老人多的食堂就要把菜价定的低一些,饭菜烹制过程中要少油和少盐,符合老年人的口味。可参照北京西城区的民意调查方式,在网上发起以及线下各社区门口发放问卷,让居民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堂模式,结合本社区实际,了解民意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社区食堂的建设运营过程中,要进一步抓住社区食堂目标群体的痛点,如许多中青年居民在用餐过后喜欢逛周边的小超市买点东西带回家。瞄准这个“增长点”,社区食堂旁可与周边生鲜超市合作或打造社区专属商店,将水果生鲜、乳饮酒水、日化家清、粮油调味及少量家居百货等加入社区商店列表中,进一步增加营业收入,完善社区食堂所需资金链,力求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运营模式,破解微利困局

  良好的运营模式是社区食堂成功的关键,社区食堂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兜底性购买公共服务和项目主体合理市场盈利之间,要实现平衡,要探索适宜的建设模式、运行模式、服务模式、监管模式,既要满足社区居民需要,又要探索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让社区食堂建得起,走得远。

  可借鉴北京市丰台区怡海花园社区食堂经验,由物业公司直接管理,在物业员工食堂基础上改造成社区食堂,使用物业用房,减少房租压力。物业直接运营,对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反应更加及时,同时也更适合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其次硬件设施上的调度,物业也能提供更多助力。随着居民用餐需求量的增大,未来物业公司可以增加社区食堂运营渠道,除了提供堂食以外,还可逐步扩展外带主食厨房、社区便民餐车、社区送餐上门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借鉴重庆和厦门经验,引进社区数字食堂,利用智慧就餐模式,菜品自选称重,既倡导光盘行动减少浪费,又可压缩经营成本。

  (三)结合本地特征,实现发展转型

  规模化也被认为是推进社区食堂发展的一条路径。我省社区食堂可以发展连锁品牌,或者引入本土餐饮企业,利用大型企业的资金、实力优势,可以进一步整合产业链,降低经营成本。与此同时,在提供的食品规格上做到统一,保证食品安全。

  除此之外,还可在社区食堂的基础上开办爱心食堂,有意愿的居民可以申请成为志愿者,并获得相关培训。志愿者在社区食堂帮厨或服务,可根据志愿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长积累相应的积分,凭积分可在食堂兑换饭菜,也可以凭积分到社区周边的医院看病,到附近的家政公司购买家政服务等,以此实现社区不同功能分区联动,打造我省完整的社区服务链。

  (四)聚焦乡村社区,探索养老新思路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555.12万人,占总人口的23.06%,人口老龄化程度跃升到全国第四位。老龄事业发展城乡、区域间不平衡,东、西部发展落后于中部地区,农村落后于城镇。日前召开的《吉林省为老年人办实事清单》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吉林省民政厅提出,2023年将重点支持100个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到2025年底,每个街道至少要建有1所社区老年食堂,老年食堂在乡镇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建议各地社区食堂根据不同村镇实际情况,以改善老人们的生活状况、吃上热饭为出发点,主要帮助孤寡老人、留守老人、五保老人和失能老人。借鉴山东日照五莲县开展的“幸福食堂+N服务”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开设“幸福食堂”,为老人们提供午饭和晚饭,就餐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按次就餐或包月就餐,对于生活条件较差的老人可凭社区开具的相关证明享受一定优惠。

  针对社区养老资金不足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对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及长效财政补贴机制,同时可将贫困户、五保户老人补贴资金划分部分出来专供老年人在“幸福食堂”享受服务,及时收集农村养老服务的反馈信息,灵活调度资金投入的数量和方式,变救济型养老为福利型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