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浙江经验助推我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决策咨询》编辑部 宗琳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从“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农家乐起步,成长为国内旅游业重要的一支。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走在前列,据统计,浙江省共培育了4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目前拥有民宿1.9万余家,农民收入中旅游贡献率达11.5%,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超千亿元。浙江积极探索乡村文旅运营、建设创新未来乡村等举措,为我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浙江省乡村旅游先进做法
(一)打造精品线路,活跃乡村旅游市场
今年6月,浙江省推出109条“浙里田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围绕红色乡情、田园村韵、绿色康养、教育研学、农事体验、乡村夜游六大主题。这些线路玩法丰富,包括以深度体验、特色活动为亮点的沉浸体验模式;以绿色生态、中医药养生为亮点的乡村康养模式;以原始景观、历史赋能为亮点的古村体验模式;以产村融合、主题体验为亮点的家庭农场模式等。
为方便游客查阅线路,“浙里田园”休闲农业数字化应用小程序也已上线。该应用将精品线路串联农家乐经营主体,再与网上农博等平台对接,实现政府管理、主体申办、游客查询下单等功能全覆盖,游客可以轻松获取线路查询、景点介绍、农家乐预订、农产品线上购买等便捷服务。
(二)探索构建乡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建设标准体系
浙江宁波发布了全省首创的乡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四大建设标准,包括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指南、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认定条件、乡村旅游运营团队服务评价规范以及民宿产业集聚区认定条件,通过“1+4”体系为乡村旅游助力共同富裕提供全面支撑。
建设标准指出,乡村旅游发展要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并有参与体验性的乡村旅游产品,要形成串接民宿、旅游景点、农家乐等的旅游线路。同时,对于乡村旅游运营团队服务评价规范,该标准提出,乡村旅游运营团队是以乡村旅游目的地各类经营户和游客为服务对象,以提供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所需要的顶层设计、市场运营、品质提升、支撑服务等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保障乡村旅游目的地运行、达到良好运行效果为目标,力争为乡村旅游提供有力支持。
(三)专业化运营破解乡村旅游“千村一面”
浙江乡村旅游在大步发展的同时,发现破解“千村一面”矛盾的关键之招是专业化运营经营。以杭州临安为例,当地于2017年创造性地提出“村落景区运营”概念,创新“公司+村+合作社+个人”“乡贤+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抓住激活乡村资源的要点及市场开发中的痛点、堵点和薄弱点。通过招引市场化运营团队,落户了上百个项目,实现旅游收入4.9亿元。
二、对我省乡村旅游的有益启示
(一)政策指引,为我省乡村旅游保驾护航
根据《吉林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报告》《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十七条政策措施》《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强化部门联动,整合资金、资源,推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和创新性政策,将新业态、新兴玩法融入乡村旅游之中。持续完善乡村公共服务配套,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突出抓好旅游安全,为乡村旅游提供政策支持。
(二)塑造特色,树立我省乡村旅游新名片
一是五色辉映树品牌。构建起以冰雪旅游为代表的白色,以农耕文化为依托的黑色,以生态旅游为基调的绿色,以丰收时节为特征的金色,以弘扬抗联精神为主要文化内涵的红色等乡村旅游“五色”产品体系。二是四季线路引客流。参照白山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盯紧四季主题游,将全市重点景区、乡村、自然景观串联整合,策划推出“春赏、夏爽、秋韵、冬享”四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根据季节变化,推出特色鲜明的一日游、两日游等主题旅游线路,打造城郊短途游的新卖点和引领乡村旅游消费的新亮点。三是积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重点村遴选推荐申报,统筹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旅游民宿等创建。利用好我省6条入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资源,营销品牌实现客流转化,突出节事品牌亮点,形成“吉乡”品牌效应。
(三)以点带面,打造我省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全省各地可以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全力打造好十大精品村,接续开展100个市县级乡村旅游精品村遴选,着手启动1000个乡村旅游精品点评选。一是以创新多元模式为依托,积极探索全要素、现代化经营、“小而精”产品开发、“短平快”市场营销等模式,以试点方式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二是重点做好“听乡音”“品乡味”“享乡俗”“忆乡愁”等文旅融合重点工作,培育乡村旅游文化特色。三是加大重点村扶持力度,以点带面开展“送智下基层”“十帮扶”,扩大提升行业主体规模和质量,创造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依托“十百千万”工程中的“环城、沿路、依江、邻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雏形,进一步扩大我省乡村旅游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