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吉林省旅游消费复苏的几点建议
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研究处 谷妍颖
近期,国内旅游市场呈现明显的复苏迹象。2023年春节假期,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1154.67万人次,同比增长23.61%,增幅高于全国0.51个百分点;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1.78亿元,同比增长33.31%,增幅高于全国3.31个百分点。吉林省应巩固好旅游经济恢复态势,借鉴相关省份经验,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丰富优质产品供给,加大消费引导促进力度。
一是加力助企纾困,重振投资信心。经过三年疫情的影响,许多文旅企业的资金、服务能力及人力资源集聚程度明显下降,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江苏省安排1.16亿元文化和旅游发展资金,支持消费提振、产业融合、数字赋能等项目,并推出“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加大“乡旅E贷”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力度等。山东省文旅厅征集全省文化和旅游行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计划于3月11日启动山东省文旅企业专场招聘活动。
吉林省应进一步完善已出台的旅游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文旅产业链、供应链修复与重启。提升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文旅企业发展提供金融和人力方面的支持。
二是强化供需对接,释放消费潜力。浙江省宁波市已发布包含美食、采摘、赏花、民俗等十大类325项年度文旅节事活动;江苏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减免门票,开展优惠促销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纪念馆、非遗馆等文旅场所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辽宁省引导市场主体企业开展打折让利促消费活动,策划包装全域全季“畅游辽宁”精品旅游线路。重庆市出台政策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进行公务活动和群团活动时,委托旅行社等文旅企业代理安排交通、食宿、会务等,预付款比例不低于50%。
吉林省应供需两端齐发力,综合运用促进消费政策。在供给端,引导重点文旅企业拓展消费新场景,开发沉浸式、交互式和参与式的体验活动,发展主题街区、数字消费、夜色经济、后备箱集市、露营经济等新业态,加快高品质、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建设。在需求端,通过文旅消费券、票价减免补贴、弹性假期、活动促销等方式激发消费者需求。通过各大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优惠信息,鼓励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通过旅游包车、自驾、团队游等形式,参加冰雪旅游、红色旅游、乡村度假、研学旅游等主题活动,全面促进旅游消费的复苏。
三是发挥杠杆作用,开拓有效市场。江西省实施“引客入赣”工程,鼓励各地对2023年组织包车、专列、包机“引客入赣”的旅行社予以一定奖励。宁夏在西安举办“坐着高铁游宁夏”春季宣传推广活动,向陕西游客发放200万元文旅消费券,发布“引客入宁”优惠措施。
吉林省应积极开展与主要客源地、对口合作省市的宣传营销合作,举办相关推介活动,相互推介旅游线路和产品,发布有针对性的优惠措施。协调增加民航铁路班次,促进游客往来流动。进一步发挥美团、携程、小红书、抖音等数字消费平台的整合营销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吉林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四是守住安全底线,优化服务管理。经历了三年疫情起伏,部分景区设施与安全管理可能存在漏洞。我们应吸取春节期间四川乐山、河南三门峡等景区安全事故的教训,在加快恢复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旅游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各类旅游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各类旅游主体安全与风险防范工作的培训、指导、监督与检查。针对旅游市场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规范与违法经营行为,要加强市场监管与治理。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评价体系,畅通旅游投诉与建议反馈渠道。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利用大数据平台,预估主要节假日以及重点景区可能出现的承载压力以及交通出行障碍,提前发布天气、交通、拥挤、健康安全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