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宁夏经验,推进我省葡萄酒旅游产业发展
软科所 赵曦
葡萄酒旅游是葡萄酒生产和消费者之间的有益桥梁,近几年葡萄酒旅游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在山东、宁夏等地建成了众多葡萄酒庄旅游地。葡萄酒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扩大葡萄酒市场,延伸葡萄酒供应链和产业链,推动葡萄酒产业和旅游产业高端化、融合化,带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内重要的葡萄酒产区,我省的葡萄酒旅游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亟需进一步开发。
一、我省葡萄酒旅游开发现状
我省是我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区。其中鸭绿江河谷带位于我省东南部鸭绿江的北岸,北纬40°~43°之间,处于世界葡萄酒黄金带内,半大陆半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是我国葡萄酒十大产区之一,更是我国高品质甜型葡萄酒的唯一产区。近年来,我省全力支持鸭绿江河谷带葡萄酒产业发展,产区现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5万多亩,年产酿酒葡萄约6万多吨。丰厚的产业基础可以作为发展葡萄酒旅游的依托。但我省的葡萄酒旅游项目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和规模也远不及北京、山东等国内其他产区,截至目前,吉林省内拥有相当规模,并具备接待游客能力的葡萄酒庄仅有数家。
二、我省葡萄酒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虽然具有发展葡萄酒旅游的资源优势,但与国内其他葡萄酒产区相比,在旅游品牌打造及文旅资源融合、专业人才和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与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关联不足,尚未形成旅游品牌
吉林省内开展旅游项目的葡萄酒庄仅有几家,产业规模小,旅游接待能力不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和旅游特色。各葡萄酒庄也没有与省内其他旅游资源有效结合。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活动地点,吉林省承载了众多红色记忆,而1936 年日本资本家饭岛庆三在吉林蛟河创办的老爷岭葡萄酒厂,1938 年日本人木下溪司在通化创办的吉林通化葡萄酒厂,全程见证了这段历史风云,已被列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这些珍贵的资源都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仅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游览,旅游项目本身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没有发挥出应有价值。
(二)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当前旅游市场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对口葡萄酒
旅游的实践型专业人才仍然十分紧缺。各酒庄配备的旅游接待人员往往素质不高,不能有效地进行葡萄酒文化的讲解。同时,国内仅有数个省份的高等院校开设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但所授课程多是关于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还没有院校专门培养从事葡萄酒旅游的专业人才。
(三)起步时间晚,配套设施不足
吉林省内的葡萄酒庄数量众多,在葡萄园、酿酒中心和
储酒窖等基础设施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但是开展旅游
项目的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真正配备接待部门、专业导游、品酒室的不多,具备餐饮、住宿等基础旅游配套设施的更是寥寥无几,省内的大多数葡萄酒庄仍然缺乏开展葡萄酒旅游的配套条件
三、宁夏发展葡萄酒旅游产业的先进经验
(一)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恢复相结合
宁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相结合,通过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防护林带建设,实现产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推进砂砾和荒漠滩地变成“新绿洲”。通过对产区自然禀赋的保护利用,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气候资源潜力,合理布局酒庄建设,打造“绿色酒庄”“生态酒庄”,如志辉源石、西夏王、巴格斯等,酒庄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使宁夏成为了国内重要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二)挖掘特色,聚焦融合,在品牌培育打造上实现新突破
宁夏牢牢抓住宁夏葡萄酒这个独特的地域 IP,扎实推动文旅品牌与葡萄酒品牌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一方面聚焦短板不足,筑牢品牌基础。有意识有倾向地把资金和力量投入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廊道的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另一方面挖掘特色资源,提升品牌活力。依托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庄集群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开发葡萄酒观光体验工厂、葡萄酒庄精品民宿、葡萄酒庄婚庆基地、葡萄酒文创体验基地等产品,进一步提升葡萄酒旅游吸引力。
(三)健全服务体系,全力规范市场管理
宁夏实施“互联网+旅游+葡萄酒”管理模式,启动“宁
夏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开发建设了“一部手机游宁夏”APP、宁夏全域旅游 GIS地理信息等智慧化文旅系统,将葡萄酒资源作为重要板块纳入平台系统开发,实现了对葡萄酒旅游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体验、智慧营销”;制订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旅游市场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管理办法,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定期举办“宁夏导游葡萄酒鉴赏能力培训班”,为进一步带动葡萄酒消费提供了人才保证。
四、宁夏经验对我省的启示
(一)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生态酒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经济”是实现我省葡萄酒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省东南部山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葡萄,要利用好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合理规划,仿照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投入资源,将酒庄建设同矿区开发,生态治理相结合,建成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休闲及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文化体验和传播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葡萄酒庄,形成国内极具竞争力和较高国际知名度的葡萄酒产区,打造吉林省葡萄酒旅游的知名品牌。
(二)打造吉林葡萄酒旅游品牌形象。
我省应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形成品牌合力。吉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数量众多,把葡萄酒旅游与省内的自然景观、人文古迹、边境风光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旅游合作视角下的葡萄酒旅游新理念。尤其是要将我省红色旅游与葡萄酒旅游产业兴起发展之路相结合,打造党史+葡萄酒产业“双红”精品旅游主题线路。同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牵头,邀请专家学者、旅行社及酒庄代表就葡萄酒庄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进行深入讨论,从而实现酒庄与旅行社的对接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赢的效果。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葡萄酒庄旅游产品层次
我省的葡萄酒庄可以通过有影响力的旅游网站发布旅游信息,并不断完善企业旅游网站建设,通过介绍酒庄特色和旅游项目,推介旅游线路,从线上体验、线上预订、线上支付到线下接待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满意的旅游产品。利用智慧旅游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升葡萄酒庄的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层次。
(四)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企业的经营依赖于人才,作为新兴的葡萄酒旅游更需要构建合理的葡萄酒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包括旅游决策人员、旅游推广人员、旅游接待人员、旅游讲解人员等。葡萄酒庄可通过公开招聘、与高等院校对接等方式,积极引进旅游管理、营销、策划、创意等各类人才,不断充实和优化旅游人才队伍,将旅游业的相关政策知识普及纳入全员培训计划,定期邀请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授课,不断强化对员工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技能大赛,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员工到行业发达地区学习,加快培养一批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
我省还可以整合全省的旅游教育资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学生对葡萄酒文化的了解,鼓励学生到相应的葡萄酒庄实习,担任旅游推广人员、旅游接待人员、旅游讲解人员,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保障葡萄酒庄各种类型的葡萄酒旅游专业人才供应,为葡萄酒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五)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要使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酒庄基础设施必须完备、实用,注重人文关怀。例如路牌标识的位置应当独特醒目,与酒庄整体风格一致,让游客能在标识指引下轻松完成游览;根据酒庄格局,适当布置旅游配套设施,如咖啡厅、
餐厅、烧烤及野餐设施等,以服务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我省可通过评估现有酒庄情况,选择可扩展旅游项目的酒庄予以培育和支持,在交通、接待、餐饮、住宿、标识等方面建设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