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深圳经验提升我省“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地方疫情防控治理能力
软科学研究所 杨鹏飞 刘万旭
从本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来看,今后一段时间我省需要提升地方政府疫情防控治理能力和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少损失,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能力,全面提升我省城市的应急韧性。
一、我省封闭抗疫数字技术的应用度不高
(一)线上数据共享不足
数据共享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此次疫情中暴露的更加充分,在其中既存在着“不知道跟谁对接、怎么对接”的问题,也存在“不愿意,不敢,不能”这种对接难题。应急韧性强弱在数字技术上表现为数据跨部门、跨城市间的共享成度。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不管是医疗机构与医疗物资管理、运输等后勤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还是各城市之间的协同防疫、抗疫数字技术不完备,信息不对称,造成了管控和封控不及时;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对接不完善,社会数据都是通过临时开发的小程序或移动端应用临时收集,应急大数据难以被政府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究其原因在于,建设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普遍注重硬件设施建设,不注重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使得网络资源利用率不足,电子政务服务交互性不强,政民互动较少,同时,人工智能设备在本次防疫中作用不明显,疫情防控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人与人对接,导致信息传递因人员情绪、能力、沟通方式等问题产生延迟。
(二)线下的应急组织模式需要数字化创新
在疫情防控期间,基层社区、企业园区、办公楼宇的日常防护成为疫情管控的关键区域。但在这些基层治理末端的防控工作中,大多采用传统的人工排查方式。对特殊人群如独居老人的日常信息采集,缺少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本次疫情暴露出线下组织模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全省一体化的融合应用平台,无法快速精准掌握全省相关医疗机构的详细信息和应急物资的供给情况,再加上政府各部门间的线上协作联动和快速反应不足,对数据分析的能力有限,很难快速采取行动响应需求,造成了疫情初期蔓延的速度较快。二是城市静默管理后,民众生活物资配送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缺少一体化的融合应用平台,民众生鲜采购与配送存在巨大问题,各类线上买菜APP都很难访问,买菜变成抢菜,城市中老年人群体,不会用手机购物的群体在本轮疫情防控中承受较大压力;美团、京东、欧亚超市等大型企面对海量订单存在配送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只因城市静默几乎把所有配送平台的专业骑手,快递员等熟悉配送业务人员都封在家中,造成运力的浪费。在物资保障方面,大型商超企业组织、分拣好民生物资,被第三方低价收走,再各个小区群高价卖出,间接导致民生物资分配不均。三是防疫人力分配不均,调配不及时。部分领域人员过剩,部分区域的社区防疫一线、物资保障组、志愿者人员严重不足。
二、深圳韧性城市建设与疫情防控的数字化经验
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后,深圳在本次疫情处理方面决断迅速,方法得当,有效遏制了疫情传播,在城市应急韧性和政府数字化建设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数字化防疫
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极大提升了政府预判决策能力。深圳基于数字政府大数据平台,对汇聚的省内外疫情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变化和趋势,为疫情调查与关东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为疫情防控做出科学、客观的预判分析与前瞻性应对决策提供了保障。在治理方式上形成了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转变。二是通过数据全面共享实现疫情精准防控。深圳通过对全域数据资料的整合,形成了上下联动、实施推动的信息共享机制,各单位及基层社区动态采集的数据在数字政府大数据平台中进行实时共享、深度加工并进行多领域应用,形成业务数据运用闭环,充分支撑了基层社区与街道网格化精准防控工作,确保防控人员可以及时并发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员进行监控和隔离。三是优化政务服务平台服务流程,打造移动化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时间延伸到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消除了公共服务的“盲区”。四是加大在线办公系统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基层的覆盖力度。优化公职人员工作流程,切实减少了文山会海,推动公职人员工作和审批效率提升。统筹重大紧急事件和疫情常态化防控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政务云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减少多个政务APP因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浪费;五是加快数字政府领域专业人才、管理服务的供给和提升。加强电子政务信息技术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数字化培训、提升数字政务服务水平。
(二)应急组织模式数字化创新
一是大量使用无人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设备协助防疫。一辆自动驾驶轻卡每天能够保障运输8小时,物资配送数量可达500箱以上,运送医用口罩、面屏、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资均超万件,减少人员接触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运力。通过设定特定的路线,从街道物资仓库和12个社区之间来回运送,一台无人驾驶货车一天可以配送大约防护服3000件、酒精上万瓶、面屏上万个、医用手套3万多个、口罩8万多个以及其他抗疫物资超万件。除了无人驾驶货车,目前在沙头街道的城中村和小区内还使用小型无人车配送快递、无人机喊话助力抗疫、电话机器人高效回复居民的疑问等。这样一来,充分减少了人群接触,完成户外关键的物资配送,极大地缓解了物资配送的压力。
二是在使用高科技配送货物同时,外卖骑手也组成了保障民众生活的最后防线。随着深圳疫情压力持续增大,外卖骑手们依然坚守岗位。无数大街小巷穿行的外卖骑手成为生活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的有力保障。为加强对骑手的防控管理,每名骑手都配有对应的数字记录系统,每天的运行轨迹和健康状况被实时监控,同时采用每10个街道各开放1所学校方式为骑手提供休息和食宿,形成闭环管理,很好的化解了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之间的矛盾。
三、深圳数字防疫与韧性城市建设对我省的启示
(一)推动数据共享与新技术的支撑作用
促进数据共享与流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短时间内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需要尽快给出应对,要让数据比病毒流动得更快,让决策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预警,并尽快采取措施。因此,为促进数据共享与快速流动,一是应加快统一数据采集规范,实现跨部门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兼容共享;二是探索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模式,寻找合法的数据共享途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数据快速流动打通各个关键环节同时探索建立在非常时期,可以整合所有线上销售平台的“应急APP”,力求做到物资统一调配管理;三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纳更多拥有雄厚技术力量的企业、社会团体加入到数字化建设的队伍中;四是转变监管模式,推动新型数字化建设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五是扩展新技术应用范围,政府用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鼓励域内企业加快可穿戴智能化终端设备的研发,做好应用高科技无人设备,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的技术储备。
(二)加快完善基层信息化建设
在疫情期间,社区等城市微单元的防控成效直接关系整个区域防控大局,只有做好基层信息化这一数字化建设的末端感知环节,打造精准高效的“数字政府”,才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应急处突能力。因此,新型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打通国家、省、城市、街道、社区五级信息管理平台,建成基于社区服务的治理体系,最终形成“城市大脑”+“社区细胞”的现代化管理体系。这不仅需要加强基层组织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数字化的末端感知真实有效,还需要加强基层组织的软件应用能力建设,对于基层而言,最现实可行的方法就是通过培训普及广大居民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使各项防控措施第一时间落实到位,从基础上稳定民心。
(三)重视多元协同参与
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约车、外卖骑手、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拥有完整的数据链条,可以有效追溯用户信息、形成预测及行动轨迹,本应在本次疫情联防联控中发挥支撑作用,但本次疫情期间我们对新业态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应认识到新业态与就业太之间关系,慎用“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下一步应该从构建城市从仓储到终端5小时物流配送体系,快速物流配送这方面工作入手。对城市配送人员,进行集中管理,集中培训,确保在非常时期能有足够的人员参与到保障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