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地摊经济”的几点建议
宏观处 韩佳彤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地摊经济”给予肯定,又在考察山东烟台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几天时间里,充满市井气息的“地摊经济”不断发酵升温,迅速成为恢复疫后经济、鼓励灵活就业、提高百姓生活的新方式,也成为带动经济活力的新引擎,如何让我省“地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摊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
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为“地摊经济”松绑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地摊”摊位需求与有限的公共空间的矛盾
在城市规划中,由于没有专门为“地摊”预留的用地,地摊摊位只能挤占着人行道、街道、人行天桥、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尤其在长春市红旗街、桂林路商圈,吉林市河南街商圈等城市的繁华地段,拥有一定的人流量,可用的公共空间资源却极其有限,这就造成了部门摊主占道经营,摊位挤占公共空间,阻碍行人和车辆通行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二)流动摊位与有效监管的矛盾
以长春市为例,除了东大桥早市、南湖大路早市、车城万达夜市、欧亚汇集夜市等几个早市夜市有相对固定的经营摊位外,经营地摊大多采用流动摊位的形式,摊主流动性强,主体多,管理者与管理对象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动、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其次,“地摊”不需要获取营业执照就可以上道经营,摊主售出的商品以次充好,食品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如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成为了难题。摆地摊人多杂乱,从早市到夜市,不但占地经营时间延长,还容易产生大量垃圾,增加区域内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长,导致城市管理成本的上升,管理难度加大。
二、“地摊经济”发展对策
早在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成都率先制定了“五允许一坚持”政策,极大促进了当地“地摊经济”的盛行,现结合当前我省面临的“摆摊”难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开展服务型管理,灵活划定占道范围
开放地摊,对城市管理者是一项的考验,如何在管理好地摊经营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开展“精细化”管理,以不影响交通和人们日常出行为基础,划分绝对禁止、相对禁止和允许经营的区域,相对禁止规定可经营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开区位管制,在经营区域内允许“地摊”自由经营,不必强调经营场所的固定。在惠民便利的基础上,解决占到经营和妨碍交通等问题,同时倡导城管等管理人员由“治理型”向“服务型”理念转变,主动建立服务微信群,将管辖区域内的摊主邀请进群,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进行精细的管理服务,使吉林省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省份,既有管理的约束,又有生活的温度。
(二)制定“地摊经济”各项准入标准
两会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的合法地位”。通过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建议摊主进行备案制,根据个人申请,由工商部门对于摆摊的摊主或者摊位,出具可信任的电子资质证明,摆摊时出具二维码资质,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建立消费者与摊主之间的联系。经营加工食品的摊位,须具备食品流通许可证,经营者具备个人健康证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和商品质量纠纷时,可根据工商备案信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解决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和食品安全的问题。
(三)实施摊主卫生责任制
对于地摊摊主产生的卫生垃圾,实行摊主责任制,要求摊主摊点摆放整齐,设置垃圾容器,不得乱排放污水。将地摊卫生按区域划分给经营者,经营者对自己摊位所属区域内卫生负责,各摊位摊主负有相互监督职责,由环卫部门对其进行考核,卫生环境考核不达标的,所有摊位予以停业整顿,不配合整顿者取消其摆摊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