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李宁 推动我省石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着力破解原料供给制约瓶颈,推进化工原料多元化发展
一是确保龙头企业吉化公司年炼量在910万吨以上,保障化工基础原料供应量;二是积极争取我省对俄油的分输利用,寻求国家、央企对我省民营企业的原油配置指标,谋划推进能源进口管道配套石化工程,在珲春谋划建设油气储备基地项目,适时启动炼化项目建设;三是瞄准石化产业链关键节点,重点招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项目,提高各类原料利用效率,重点推进康乃尔60万吨甲醇制烯烃项目投产达效,缓解下游企业原料缺口;四是支持生物质化工发展,推动松原市千万吨生物质利用-石油化工耦合项目建设,争取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五是充分研究页岩气、轻烃及凝析油等低碳资源对未来石化原料多元化、轻质化和低碳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做好化工“补链”,推动产品结构不断向高端化迈进
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产业结构的优势,顺应石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大化工方向,实现“燃料型”向“材料型”转变,降油增化,延伸产业链条,是我省石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持吉林石化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基本有机化工三大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建设高密度聚乙烯、环氧乙烷、苯乙烯等装置,形成拳头产品,加快推动50万吨/年航煤装置改扩建项目,满足省内航空煤油需求,进一步提高炼化一体化的竞争力。
三、加大对石化园区支持力度,做强区域产业集群
我省化工园区在承接域外石化产业转移上迎来机会,传统石化大省对化工园区有收紧趋势,山东拟将化工园区由239个缩减至100个以内,江苏不再新批化工园区,不再新批化工园区以外化工项目。有效发挥政府引领、指导和监管职能,要强化方向引领,注重精挑细选,着力引进契合域内产业发展的优质项目。统筹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有资金,对石化园区基础设施、物流交通、优化投资环境等项目提供相应支持。保障化工园区用地需求,提高其承接产业转移承载力,做强石化产业集群优势。
四、推进央地深度融合,构建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机制
在省级层面谋划推进石化产业央地融合发展,建立省政府与中石油高层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具体工作层面协商沟通机制。利用公共资源优势和平台推介优势,做好土地、产业配套等基础工作,发布配套需求目录和化工产品目录,吸引央企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央企原地采购和销售原材料和产品,拓宽我省石化产业链条。推动石化产业与汽车、医药、轻纺等产业融合,围绕加强石化、汽车产业配套协作,开展定向联合攻关,突破汽车化工专用料、车用化学品、汽车橡塑零部件等产业发展瓶颈,提高竞争能力。统筹省技术改造与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或省校合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省内高校与研发机构对我省石化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
五、把绿色发展作为我省石化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石化产业即是环境问题的发生者,也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者。在开发污染物治理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开发清洁工艺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很多都需要通过化工过程实现。为积极应对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的严峻挑战,我省应通过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装备来加大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扶持培育博大东方、宏日新能源等一批节能环保型化工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生物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等新兴产业,促进我省化工产业向高科技、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