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 李宁 我省石化产业现状分析
一、作为我省支柱产业,石化产业地位趋于弱化
我省具有良好的石化产业基础,主要装置及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域内吉林油田原油生产能力750万吨/年,吉林石化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年。但近年来,我省石化产业的支柱地位有趋于弱化的迹象,一是石化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已从2010年的12.2%下降至2017年的10.5%;二是从全国排名来看,我省石化产业产值仅占东三省的14%,已从全国同行业第17位下降至第20位。三是产能扩大受限甚至有缩减趋势,吉林油田油气开采量已由2012年的715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473.7万吨,累计降幅达34.7%。
二、石化产业门类较为齐全,整体处于产业链低端
我省石油化工优势明显,ABS、丙烯腈、聚乙烯、丁苯橡胶、氯碱等30余种产品在国内占有一定优势,乙丙橡胶、聚乙烯、醇醚等装置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甲,煤化工、碳纤维、生物质化工近些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来看,我省石化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基础原料、中间体和初级产品占到70%以上,产品附加值不高。按照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五个层次划分,我省的石化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技术低端的前三个层次,即石油、天然气和化学矿山开采业,基础石化原材料加工业,一般石化加工制造业,而高端石化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石化产业两个层次的产品较少,规模也较小。如作为我省重要化工工业基地的吉林市,近年精细化工占比虽已从11%提高到20%,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
三、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发展受制于央企
目前,我省拥有吉林化工园区、松原石化园区等省级及以上化工园区,通过产业集群,原料的配套性和产业的协同性不断提高,石化企业和产品的集聚度不断提升。2018年,吉林化工园区规上企业发展到67户,全年实现产值66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1.7%;松原化工园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但园区企业的发展多依托中石油驻吉央企,受机制体制的限制,驻吉央企在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产业链延伸项目乃至发展决策方面都没有自主权,地方政府谋划与其开展合作,往往出现“一头热”的局面,合作难度较大。在调研中了解,吉林市瞄准吉化公司丙烯资源,布局了丙烯产业链配套项目——吉神化工30万吨环丙烷项目,项目已建成多年,但无法按当初设想从吉化公司采购丙烯原料,导致企业仅能从外地购进原料,成本大幅增加。
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仍不高
我省石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已形成了门类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但从产业融合来看,技术、产品、市场等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作为我省两大支柱产业,石化、汽车有着紧密的上下游关系,聚乙烯、ABS树脂、橡胶以及精细化学品等都是重要的汽车用高分子材料,我省吉化公司具有高品质的上述产品,但在我省的汽车行业应用甚少,产业链匹配度较低。此前我省开展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提升汽车石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联盟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