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琛琛 吉林省人才流失现状和对策
吉林省人才流失现状和对策
刘琛琛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吉林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吉林省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2017)》表明,2015年国家对城市人口流失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长春市在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排名第5,前4名依次为大连、太原、贵阳和哈尔滨,东北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2016年吉林省净流出人口20.29万,其中包括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吉林省有58所高等院校,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数十万计。以吉林大学为例,2016届16887名毕业生中,吉林省本地生源占比33.5%(其中本专科3369人,研究生2288人),然而留在本地就业的仅为18.9%(其中本专科1396人,研究生1798人)。也就是说吉林省一年净流出大学生数千多人。另外,一汽平均每天都有一名技术人员跳槽,每年有约300人(约占全部技术人员的1/10)流往外地。
纠其原因还是由于吉林省不适合人才的生存与发展。劳动力大规模背井离乡地单向流动,主要是因为在本地没有足够好足够多的产业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而现有的产业不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安全度”,因此又出现了为大多数人所诟病的“一编难求”、挤破头皮考公务员等现象。另一方面,健康的产业体系未形成,就导致区域竞争力不足,经济发展落后。看看那些人口净流入地区(如重庆、杭州、武汉等城市),并不是没有体制机制问题,而是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产业发展,使得人们看得到在当地寻求职业发展的机会。
2016年9月,标准排名和优客工场联合发布《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报告显示,在全国六大区域,2015年东北地区的创业融资金额倒数第二,只有31.76亿元,仅高于西北地区。全国创业融资金额前35的城市中,东北只有哈尔滨入选,名列第11位。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东北农民干上几个月,就足够一年的吃喝,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而对于做企业,也相类似,很多企业在做到一定规模后,就自我满足,缺乏继续做大做强的动力。要解决人才外流问题,需要发起一场思想解放的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思想僵化问题,改善当地的营商环境。
解决吉林的经济发展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打造重点行业的产业链,培育一批竞争力突出的大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符合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要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政府与企业、社会各界都需要跟上时代,不能总以“共和国长子”自居,消极等待“中央怎么给我们定位”,而是主动出击,发展具有本地具有竞争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托但不依赖龙头产业,真正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人才问题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企业加大发展,营造好的就业环境。此外,留住人才还要利用乡情、家庭、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为人才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我省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经济也才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