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陶思佳 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历程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4-28 11:06:00
  • 字体:

 

  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历程

 陶思佳  

 

  江西生态环境建设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从1983年提出并实施的“山江湖工程”到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工作是系统的、一脉相承的。

  一、“山江湖工程”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为鄱阳湖平原。地貌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所谓山江湖,即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整个山江湖工程施治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种种原因,江西历史上出现过山区毁林种粮、湖区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80年代初,仅赣南山区,每年泥沙流失就达5335万吨,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0万公顷,占全山区总面积的35%以上。当年的歌谣“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三日无雨田龟裂,一场暴雨沙满丘。”唱出了兴国人民的辛酸与无奈。大面积的中生界花岗岩组成的疏松地表,经不起人们对植被的践踏。到1980年,兴国县2240平方公里山地,水土流失面积占84.8%。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山无树,地无皮,河无水,田无肥,灶无柴,仓无米。”1983年,兴国县被列入全国林业水保重点治理区。因水土流失,全省水运航行里程由过去的1.2万公里锐减至5000公里。泥沙俱下,造成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不堪负重,水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1983年江西省政府组织600多名专家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后,提出把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的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系统治理的理论,同时创造性地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治理理念,即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工程迄今30余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科学考察、探求工程思路阶段。山江湖工程的第一阶段是由治理鄱阳湖开始的。过去,水利、农业、交通、卫生、地质等部门,从各自的业务范围对鄱阳湖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珠综合开发整治规划,而单项的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难以奏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为鄱阳湖开发治理带来了契机。1983年,江西省委、省政府组织省内9个厅局、39个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包括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一共600多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联手对鄱阳湖和赣江流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开发治理研究试验。经过考察发现,治于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淤积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源头和水土保持抓起。由此得出共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库,山、江、湖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治理山、江、湖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山江湖工程开发治理的系统论思想。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试验示范、培育工程典型阶段。山江湖工程的第二阶段是把治理山江湖和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由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湖区,这些地方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就必须治理山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基于这种认识,山江湖工程进一步提出“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山江湖工程由单纯的山水治理系统工程扩展为治山、治水、治穷相结合并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系统工程。先后形成9大类型1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和推广点。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山江湖开发治理作为振兴江西经济的奠基工程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来抓,成立了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领导小组暨办公室,由省长挂帅,对山江湖开发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编制《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纲要》,并于1991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从而把山江湖工程纳入法治的轨道。

  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山江湖工程也从治理农村山区的环境生态不断向治理城镇的环境生态推进。1987年宜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试点。此后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相关联的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创建活动先后开展,它们都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整体部署、全面推进阶段。山江湖工程的第三阶段是以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为契机,使山江湖工程成为《中国21世纪议程》首选项目之一,并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轨道。山江湖工程的实践,由于符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潮流而举世瞩目,成为江西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山江湖工程又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山江湖工程成为政府的重大决策的依据。经过多年的努力昔日“山光、田瘦、人穷”的荒凉山村,初步出现了“山青、水绿、人富”的喜人景象。

  4)新世纪,新思考阶段。199911月在南昌召开的流域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专家提出新世纪中国应该建设开放的生态经济区,而江西在全国最有条件成为一个省级生态经济区。还有专家提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江西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之一,其基本构想就是建立在山江湖工程治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世纪初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色青山”200912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把绿色崛起上升为发展战略,正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有力实践。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必须加速推进绿色崛起,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新一轮的进军号角。“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发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思路的深化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接力和推进。

  山江湖工程把山江湖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开放促开发,治山、治江、治湖、治穷有机结合,辩证施治。30余年来,江西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取得了突出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其基本经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1、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山江湖工程的目标;

  2、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山江湖工程成功的关键;

  3、治理水土流失是治山治水工程的重点;

  4、系统性和综合性是山江湖工程的特色;

  5、建立高效、开放的管理体系是山江湖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1312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2014722由国家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六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发改环资[2014]1667号文件)江西为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之一。

  江西制度创新的重点为四个方面:

  1、探索建议生态补偿机制。

  2、探索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3、探索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4、完善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

  201411月国家六部委批复同意《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未范区实施方案》。江西是全国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这是江西获批的第三个国家战略,也是江西第一个全境列入的国家战略。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巩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提高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均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定位:重点建设好3个区。

  1、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沪昆、京九等交通大动脉,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分工协作,建设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率先走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排头兵和示范区。

  2、大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典范。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保护和修复江河湖泊生态系统,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

  3、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东江源、鄱阳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跨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不断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建设目标:2017年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六大任务: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

  4、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5、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6、创新体制机制。

  建设目标:2017年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取得重大进展。

  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部分领域和区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产出率比2012年提高15%;重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9%左右,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3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以上;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湿地保有量达到91.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2020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在若干生态文明重大制度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20152月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20161.27在江西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中,审议并通过了省政府关于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这在江西人大史上尚属首次,在全省省级人大也为首创。

  2016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提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6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标志江西省在探索实践生态环境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陶思佳根据江西省政府调研室提供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