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对我省影响研究(二)
国家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对我省影响研究(二)
二、加大措施消除负面效应
2013年以来,地价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种植结构失衡、玉米市场萎靡、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萎缩、玉米产能过剩、收储企业储存风险加大、玉米库存高位运行、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加大措施消除负面效应。
(一)加大加工企业创新力度
我省玉米深加工企业产成品主要是淀粉和酒精,企业产品较低端并且产能过剩,在原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受市场价格波动制约较重,现大部分企业处于为保存产品销售市场而亏损生产和停产状态,并且,企业始终把解困办法的重点放在要政策和补贴上,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政策和补贴只能解决企业一时之困,企业的长远生存发展还是要靠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长远意识,瞄准市场需求,延伸加工产业链,加大技术改造,创新引进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等办法来增强企业自身内功,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发展。
1、开发引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为提高我省粮食加工企业竞争能力,政府应支持企业加大科研力度,引导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合,加大变性淀粉、小品种氨基酸、蛋白粉、玉米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根据市场需求,形成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生产体系,共同面对市场,行业内将以延长产业链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来进行风险转移。政府可在科研开发上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对开发引进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企业,在城建教育附加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和各类基金(防洪、残联、物价),给予税收减免或缓缴。如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每年上述税项近2100万元。
2、加快技术和设施改造
玉米深加工企业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及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收益率低,企业抗市场风险差。同时,近年来频繁的雾霾天气,使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大范围地开展了排污整治工作,对于废气水污染物不达标的玉米深加工,将来或将继续加大整治力度,此前国家曾经出台过政策,强制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环保设备升级,我省一些大型深加工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与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借助地方政府扶植政策,已经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但却很难根治。未来,玉米深加工企业无论是对于燃料供应,还是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国家政策的限制均会越来越严格,因此,玉米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设施急需升级。政府应出台政策,在企业享受国家相应节能减排政策的同时,给予深加工企业更优惠的资金扶持,如低息或免息贷款。
3、加大对深加工企业的政策支持
4、争取国家项目审批、补贴支持
借助临储玉米政策给我省造成玉米高库容现象和国家重视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的契机,省政府应向国家争取玉米生产、收储、加工和销售的相关项目的审批和补贴。在生产方面,争取建立专用玉米和绿色玉米生产基地,提升玉米品质、质量和专业化用途,稳定玉米市场占有率,提高农民收益和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在收储方面,以现行临储补贴为基础,争取国家明确分流部分储量给加工企业储存,补贴划归加工企业,使加工企业减轻临储玉米价格给企业带来的生产成本压力。在加工和销售方面,在国家已有的对加工企业补贴的基础上,省里也要给配套相应的补贴,同时,还要向国家争取临储顺拍销售上应就地就近,减少运输费用和遭损。
(二)加快玉米的分流
当前,我国对玉米的使用并不科学,在某些使用上实质是浪费,要充分高效的利用玉米自身价值,使其发挥最佳效能,就必须按其特性科学使用,这样既能达到我们利用玉米的目的,也能节省无谓的消耗资源和财力。
——青储玉米。玉米是“饲料之王”,在作为饲料的使用上,是可以不用完全成熟的,即玉米的青储饲料。青储玉米养牛的上佳饲料,而且其营养价值要远高于成熟玉米制作的饲料,所以,发展青储玉米是我省转化玉米库存和为国家财政减少负担的重要途径。所以,政府应争取国家在我省设立畜牧业养牛基地,这样,国家即发展了我国未来对乳业的所需,又节省了财政支出,同时,我省农业和畜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专用玉米。玉米本身使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种植、养殖、食品、化工、医药等诸多行业。目前,我国玉米生产由于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无法进行规模化集约生产标准化的专用玉米产品。所以,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完成,土地流转将加速推进,我省发展专用玉米的空间广阔。因此,政府应抓住机遇,积极扶持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促进玉米专用化和市场化。
——其他玉米品种。因玉米利用价值极高,特别是通过生产环境整治,利用我省环境优势,创绿色有机品牌的食用玉米,出口和内销市场都及其广阔,如:公主岭、榆树市等都有企业在生产。政府应积极扶持企业发展,及时在品牌上运作,避免走水稻的老路。所以,还可以开发有东北特色的休闲食品加工,如甜玉米、粘玉米、玉米汁、膨化玉米食品等等。
(三)坚持农业结构调整
当前,由于临储玉米价格驱动,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玉米产能过剩,要遏制这一势头继续蔓延,在排除政策因素影响以外,还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变弊为利。
1、促进玉米集约化生产
我省现行的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快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促进农业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益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规模经营的农村生产经营组织与加工企业,以市场方式实现组合,共同面对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用玉米与绿色玉米生产,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专业化用途,同时,玉米价格也相应的得到提高,这样既不影响农民收益,又化解了因玉米生产过剩对我省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调整农业结构
要彻底破除国家临储玉米政策带来的农业结构失衡,政府要加强引导,协调运用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即农业生产、物流销售、深加工加工企业、储存企业和金融保险共同通过市场方式组合,互惠互利,形成共同利益体,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如省国资委所属国有企业吉林省农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搭建农业生产要素平台,开展农业第三方服务,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系统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提高生产力水平,提升农业系统整体效益。这样就能由市场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市场化运作,农业结构顺应市场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