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积极成效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8-19 15:59:00
  • 字体: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牢记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我省各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探索、扎实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积极进展。围绕我省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工作举措、进展成效,省政府新闻办6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产业振兴: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201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71.4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农业增加值和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领跑全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文跃介绍,“今年以来,虽遇疫情农产品出口仍逆势增长,1-5月,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到496.3亿元,增长8.4%。”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而随着我省对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切实推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培育,呈蓬勃发展之势。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5.4亿人次、实现消费2709.9亿元,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精品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94.6亿元、增长38.6%,菏泽市和曹县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农村电商集聚区。

    乡村产业发展的兴旺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介绍,201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增长9.1%,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

    组织振兴: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引领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固根基、强弱项、解难题,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据省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于富华介绍,我省集中开展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全面摸排、综合施治,目前94.4%的村存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年底前可全部完成整顿。

    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其中选派6654名干部、组成638个乡村振兴服务队,服务3310个村(社区)。累计选派5万余名第一书记,帮助农村抓党建、促发展。

    农村社区建设:做到“五个坚持”不搞“一刀切”

    目前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教育、养老、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较多,仍客观制约着我省农村发展,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要补上这些短板,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在一些村庄‘小、散、远’问题突出的地区,在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群众主体、依法依规、稳妥有序’的前提下,适当布局建设一部分农村社区是必要的。”李希信表示。

    据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琥介绍,我省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稳妥推进、坚持效果导向。去年以来,全省批复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114个,涉及村庄268个。

    在村庄规划上,我省大体按照四类来进行:集聚提升类主要是现有规模大的中心村;城郊融合类主要是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村庄;特色保护类主要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搬迁撤并类主要是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看不准的村庄,暂不做分类。

   “目前,农村社区建设还处在探索推进阶段,没有下指标派任务,没有大规模地大拆大建。”李琥介绍,“今年将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今后社区建设等各类空间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依法依规开展,按照村庄规划实施,做到不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投入。”

    文化振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据统计,我省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29个、数量居全国首位;181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2019年全省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到83.77%;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成率达到99.6%,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介绍,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倡树文明新风,开展移风易俗,我省着力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全省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76个、实践所1749个、实践站4.7万余个。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省设立乡村儒学讲堂2.2万个。

    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为农民朋友多送“文化大餐”。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行政村覆盖率达97.8%,并逐步实现由“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的转变。

    为让乡村文化活起来,近年来,我省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遗址、古民居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加强传统村落保护,2018年以来仅省级以上就投入资金2.7亿元,保护项目215个。

    加大投入:确保土地收益“来自农村、用于农村”

    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政“三农”投入保持稳定增长,从财政决算反映的农林水支出数据看,2018年全省农林水支出99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占当年总支出的比重为9.88%2019年全省农林水支出1074亿元,增长7.6%,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0%

    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介绍,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结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需要承担大量的水电气暖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即使在平原地区,项目出地率较高,土地增减挂钩取得的收益,也难以完全覆盖项目成本,地方政府还需要再投入一部分资金,不可能增加财政收入。比如禹城市,2010年以来一次规划、滚动开工28个农村社区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预计实现土地增减挂钩收益16亿元,投资缺口部分2亿元主要通过政府投资来弥补。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在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激励县乡加快发展。同时,刘兴云表示,我省将切实加强对相关土地收益使用情况的监管,一旦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的问题,立即予以纠正,并严肃问责,确保土地收益“来自农村、用于农村”。

    生产方式转变:山东土地经营规模化率已超过6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释放,我省农业农村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总的来看,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对照全省广大农民群众期盼,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短板。下一步,我省将紧紧围绕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重点任务,强化措施、创新举措,统筹做好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突破。

 

 

来源:中国农业规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