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四川: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与启示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1-23 08:41:00
  • 字体:

赵冠一

 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旅游消费方式,具有资源潜力大、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不仅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十二五”以来,我国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了10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拉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一、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

(一)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进程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乡村旅游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历经了自主发展(19871991年)、规模发展 (19922002)、规范发展(20022008年)、提升发展(2008年至今)四个阶段。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已形成了环城天府农家、川西藏羌风情、川东北苏区新貌、川南古村古镇和攀西阳光生态五大乡村旅游发展板块,有城镇依托型、景区带动型、特色村寨与古镇型、历史文化型、(农、林等)产业支撑型、交通沿线型等6种类型,构建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主题公园、乡村休闲、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2017年四川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283亿元,同比增长13.3%,省级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支持86个县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占全省有扶贫任务县的54%,计划摘帽县14个,509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退出,带动3.7万户贫困户12.6万贫困人口受益,占全省108.5万脱贫人口的11.6%

(二)四川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政策支持

2012年出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规定:“对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精品休闲农庄、五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免收标牌费,用电、用水、用气分别按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价格实行”;

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财税扶持、项目倾斜、金融支持、用地用水用电支持、人才支撑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加快发展、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建立并拓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制定了乡村旅游强县、特色乡镇、精品村寨、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乡村民宿系列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标准,以评促育、以评促建、以评促验,有效规范了乡村旅游经营行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四川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做法

(一)以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壮大

四川紧紧围绕“旅游+”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坚持把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幸福美丽新村、农(林)业产业基地(园区)、农村文化、扶贫开发、灾后重建、藏区彝区富民安康工程等紧密结合,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涌现出一批聚集发展区、乡村旅游A级景区、特色村镇(寨)和乡村度假、休闲农庄等成规模、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如,以广元利州区龙潭山地农业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聚集发展类;以邛崃大梁酒庄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类;以彭州市宝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度假类;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代表的灾后重建类;以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为代表的扶贫移民和民族特色村寨类。

(二)以培育新业态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四川在统筹布局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和乡村资源,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向连片化、板块化、集群化发展。如,成都“五朵金花”、郫县农科村、西昌“乡村八景”、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区等,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化效益日趋明显。同时,为适应旅游大众化、社会化、休闲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差异发展”的原则,全省各地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经营业主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和产业资源,打造了不同类型的农家乐产品。如,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丰富有趣的乡村活动为核心吸引,为游客提供游乐体验为主,以休闲、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为辅的农家乐园;依托山地环境和良好生态,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养生山庄等。

(三)以模式创新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动力

 鼓励各地探索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有力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如,筠连县春风村创新“景区管委会+公司(旅行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入陕西翰阳实业集团等打造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由景区管委会负责统一管理,陕西翰阳国际旅行社负责引入客源,联合打造“中国云上石漠·花海春风”品牌,带动当地农户通过房屋出租或入股、参与公司劳务、自营等方式多元化增收。

(四)以节庆活动提高乡村旅游市场影响力

 近年来,四川各地依托地方产业基础,深挖乡风民俗,利用花木、果木生长期,顺应节假日调整,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从2008年开始,每年以“四川乡村文化旅游节”和“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两大节庆活动为主线,按照“主会场+分会场”方式,开展以“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年庆”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每年全省各地共举办各类节庆活动30余个,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节庆,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氛围,打造了品牌,吸引了客源,聚集了人气。

三、借鉴四川经验,加快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加强领导,规划布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依托我省农业发展基础、旅游资源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探索吉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子。建议根据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布局,确定重点任务,完善推进措施,科学制订《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我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二是加大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增加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的划拨比例,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资金用途,申请门槛,发放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使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专款专用,重点解决当前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三是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乡村旅游交通体系,在规划通乡、通村公路时优先考虑修建改善通往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大力发展旅游公交和旅游专线车。

(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发展模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专业化投资商和运营商,提升乡村旅游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重点引入乡村酒店、主题民宿、休闲农园、度假庄园等业态经营商,以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土地供给等为吸引,示范引领和带动乡村旅游整体水平提高。同时,创新农民参与方式,通过到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出租房屋土地获得租金收入、入股获得股金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在农民自主经营的传统模式基础上,引入公司+农户、公司+集体+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股份制、个体农庄等整体运营方式;采用订制式、产权式、公寓式等多种度假产品的开发形式;运用连锁式、托管式、会员制、分时制等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建设、品牌打造和经营管理的模式,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发展。

(三)突出特色,深度创意细节

 挖掘特色资源,要充分挖掘本地区、本乡本村在人文、历史、环境、生态、农业等相关的特色,坚持原住房、原住民、原生活、原生产、原生态的原则,确定本乡本村旅游发展重点与优势,形成当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从而形成地区性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把创意贯穿到乡村旅游开发全过程,处处展现创意的细节。常见物品的创意化,一块石头一枝枯叶、丢弃物品、山中腐木等,都是创意作品的原材料;景观打造的创意化,围绕主题,以乡土材料、乡村物品、农业种植等,形成创意景观;体验过程的创意化,加入特色民俗、传统礼仪、地方风情等元素,丰富乡村体验的细节。

(四)加强宣传,推出一批示范带动

 制订全省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纳入全省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除以往电台、报纸、杂志等常规宣传手段外,考虑政府、乡村旅游企业,与旅行社合作进行旅游产品宣传、制定新的旅游线路,推广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考虑引导利用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编排影视作品,从而宣传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宣传,重点推出民族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吸引点;开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示范项目的评选活动,以特色化、创新性和带动性为评选标准,确定一批以避暑避寒、养老养生、运动健身、高端休闲等为主题、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示范项目,建立乡村旅游新业态示范项目库,跟踪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示范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发挥示范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带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五)重视人才的吸收与培养,培养方式多样化

   实施吉林省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战略,采取多样化人才培养形式。一是继续加强对乡村旅游村官、旅游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力度,注重授课质量,增加培训形式,丰富课程种类。二是抓住国家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的机会,积极与即将建立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专家库"联系,争取其规划、管理、营销专业人才到村开展公益指导培训。三是吸引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到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