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上海:“智慧转身”迈向高质量发展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1-11 10:01:00
  • 字体:

朱雪婧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上海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上海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总体情况

 

上海市通过出台精准到位的产业政策、“以示范带动应用,以应用带动集成,以集成带动装备”推进思路、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及全产业链建设、明确“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重要策源地、系统解决方案主要输出地”智能制造发展目标等方式,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示范应用层面

截止2017年底,上海共有28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11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名单,覆盖汽车、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医疗装备、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

(二)集成层面

 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总产值为158.94亿元,同比增长36.8%;上海自仪院、明匠智能、宝信软件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录。上海已在汽车、电子信息、能源装备、钢铁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2017年底上海遴选出了第一批18家上海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上海的工业软件企业历来走在行业前列。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面向钢铁冶金行业的制造执行系统(MES)占据了全国50%的市场份额。上海慧程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基于ISA95标准开发而又具备根据客户业务需求快速迭代的HiperMATIC MES,已经成功打入联合利华等外企快消巨头和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全球前三的长园电子,成为新一代模块化MES的典型代表。

(三)装备层面

2017年前三季度,上海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产量达到4.48万台,占全国机器人的比重提高到47%;总产值达143.6亿,同比增长43%;同期,上海增材制造装备增长30.9%,高端医疗装备增长19.9%,微电子和光电子装备增长1.6倍。

根据工信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智能制造装备指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为主的五类关键技术装备。目前,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德国KUKA、瑞士ABB、日本FANUCYASKAWA;国内龙头沈阳新松、埃夫特、科大智能、新时达等均把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都设在上海。传统的机床产业也已形成电气、航天、沈机三家企业和若干特色企业的“3+x”格局,逐步步入上升快车道。上海拥有各类增材制造企业一百多家,覆盖软硬件、材料到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国内外领先企业云集。其他的智能制造装备大多由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工程项目中开发和集成,典型的如明匠智能的牛顿数采系统、立体仓库等。

二、主要做法

(一)按照“以示范带动应用,以应用带动集成,以集成带动装备”推进思路,出台精准的产业政策

智能制造是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战场,从2013年的工业4.0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各种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工业界引发的震动方兴未艾。不过,工业的发展有其固定规律,本行业的应用情况是企业选择新技术和产品的首要考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率先提出“以示范带动应用,以应用带动集成,以集成带动装备”的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到2020年培育1010亿以上销售规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和10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专项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发挥了政策在扶植新型产业上的引领作用。
  针对智能制造装备自主突破、智能制造关键部件研制、核心工业软件研发、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上海市先后出台了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工业强基、工业互联网、技术改造等专项支持政策。特别是20173月出台的《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切实可行、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了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作用,为智能制造产融结合的生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打造从规划设计、产品研发、装备制造、软件开发,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

从产业链角度看,智能制造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以系统解决方案为最终产品,上游涵盖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整体规划、装备研发和制造、系统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全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是智能制造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也是上海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更是“上海制造+上海服务”品牌的重要载体。上海几十年来积累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为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支撑。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集成(带规划)+装备+软件的集团军阵列,蓄势待发。
   
西门子、罗克韦尔等一大批国际巨头将地区总部或研发/项目中心落在上海。由于智能制造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集成商往往需要从项目前期的规划咨询开始就与用户一同梳理和培育具体需求,因此好的集成商往往也是好的规划师。自仪院、中科新松等科研院所背景的集成商更是个中好手,先后承接过的国家级项目的规划咨询累计超过两位数。
  (三)明确战略定位,确立“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重要策源地、系统解决方案主要输出地”基本目标

智能制造是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四梁八柱”中既包括了智能制造功能性平台的建设,也有智能制造主体承载区临港的定位,更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双创平台的主要方向。
  201710月在临港注册成立的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是上海智能制造功能性平台的依托载体,将重点开展智能制造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和集成、成果转化、标准研发与验证等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能力建设。结合临港已有的几个创新平台,将致力于为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人员的支撑和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位于漕宝路103号自仪院园区的上海智能制造众创空间是第一批获工信部授牌的专业级众创空间,两年来整合搭建了智能制造平台验证系统,引入企业136家,行业集聚度达到92%,初步形成在系统设计及实施、数字传感器开发等智能制造细分领域内企业集聚效应。这些平台结合上海的众多工科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将是上海智能制造技术策源地的最佳保障。
  智能制造的发展有两大方向:通过应用示范和工程实施切实带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即针对存量进行改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携手软硬件装备供应商共同借助市场热度快速发展,产生新的增量。
  临港智能制造创新平台之一,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致力于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扶植和培养,开发了智能制造系统展示和市场对接的互联网工具,将为上海集成商们的方案输出提供更廉价高效的服务。

三、对我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启示

智能制造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内容,上海市的智能制造发展吉林省对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实现“吉林制造”向“吉林智造”的转变具有借鉴意义。

(一)明确战略定位

  积极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智能制造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和集成、成果转化、标准研发与验证等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能力建设。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汽车、石化、医药等行业的重点企业中开展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试点示范。探索在汽车、石化、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关键生产环节智能改造升级。

(二)精准出台支持产业政策

我省智能制造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强与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合作,结合本省产业优势,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精准出台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切实可行、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推动特色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系统集成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智能装备在汽车、石化、食品、装备、医药等我省支柱优势产业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三)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集约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我省应在全省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积极打造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聚焦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汽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积极引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及规划、技术装备制造、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企业入驻,集聚区的定位与建设,资源、融资等支持要符合企业实际需求。重点集聚培育一批科技型高、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入发达地区、国外的智能制造企业的研发、项目落户。智能制造企业要加强与高校、中科院光机所和应化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推进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转移与应用。集聚区打造一批“双创、四众”支撑平台,建设创新孵化平台项目,为创业团队、创业人才等提供办公空间和一系列服务支持的科技机构,最终实现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本省优势资源靠拢。

(四)积极引入人才

立足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注重相关专业设置和招生定额,发展智能制造储备人才,企业也可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定向培养人才。努力开辟引进各类人才的渠道,同时也要对人才的引进、待遇问题进行细致规划,让人才有归属感。设立专门、专项的人才培养基金,定期分批的将技术、研发人员输送培养,加强人才间交流,提升我省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