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及借鉴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3-27 08:56:00
  • 字体:

【摘 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促进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通过回顾总结国内外典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与成功经验,揭示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若干规律,对我国正在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创新型城市是在特定的城市行政区划空间范围内,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

  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起步较早,已有许多典型的成功经验,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自己的实践道路。回顾总结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与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正在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其他城市把握创新城市发展规律和加速创新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

  (一)德国

  德国国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崇尚科学的传统,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很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实力雄厚,协作程度和资源利用率高,德国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新型国家。

  总结德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如下:首先,德国政府通过提出“全球化”和“知识社会”的题目引导社会观念的转变;然后倡导经济界、科技界建立创新伙伴关系,加强跨机构合作,保证官产学研联合运作;同时,加大科研投资,保障科研机构经费的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是,积极培养人才、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建立年轻教授制度,创立顶尖大学。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促成了德国的成功。

  (二)以色列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始终处于自然资源匮乏、政治环境恶劣的条件之下,因此很早就树立了科技立国的战略,目前科技创新实力极强,并拥有独具特色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政治环境,以色列属于典型的需求导向型创新模式,政府在创新的开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颁布了针对以色列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如:在A类开发区(荒漠化或半荒漠化地区)的项目等的《工业R&D鼓励法》;建立希伯莱大学、以色列工学院和农业研究组织等高等科研机构;实施包括磁石计划、工业和技术孵化器计划、中间阶段支持计划、新老公司合资计划四部分在内的创新计划;建立工业R&D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创新支持中心等专业化支持中心。

  政府支持下的一系列创新措施促成了以色列艰苦环境下的特色创新之路。

  (三)日本东京

  多年以来,日本东京的企业一直以“引进、模仿、再改造”为发展模式,鲜有自己的原创性和基础性研究,致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浪潮令日本措手不及。

  面对新形势,日本国会迅速改变政策,1995年日本国会明确提出日本将以“科技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并自2000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信息产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如免征计算机物产税、固定资产税;建立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增设专项科研税务贷款、设立研发储备金;积极培育官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研究的持续投入,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的逐渐提高,研究开发软硬环境的努力改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一系列的管理创新政策成为东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加速器”,最终促使东京成为了亚洲地区甚至是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之一。

  二、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

  (一)深圳

  深圳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进程中提出“产业第一,企业为大”的理念,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系统,把通过自主创新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质量作为建设“效益深圳”的核心,走在了全国前列。

  深圳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变,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政府十分重视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政府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组建了一批新型科研机构,这批研究机构孵化着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另外,深圳政府积极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使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价值,积极的创新文化氛围促成了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二)上海

  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上海是通过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来推动城市创新,其经验主要体现在:首先,推动自主创新具有鲜明的国际视野,借助区域优势,放眼全球经济,持续跟踪全球主要都市(地区)竞争力的变化及差异。第二,推动自主创新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战略产品由企业提出并作为执行单位,由企业来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企业主导下的产学研互动。第三,推动自主创新具有突出的国家目标: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积极承接国家战略任务,突出强调对接国家的战略任务;在研究力量组织上,强调利用中央在沪的研究力量和科研优势,促进中央与地方、本地与国内外创新力量的结合。

  三、经验总结及借鉴

  通过总结国内外典型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不难发现,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体现了以下5个方面的共性:

  (一)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应结合本城市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具备不同特点的城市创新体系而言,创新型城市的构建也应该量身定制,有所侧重。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确定正确的方向是首要任务。要确立科学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关键是要符合各自城市的资源特征。要根据城市的资源条件,确定不同城市的创新型城市类型的定位,选择各自所依托的关键产业和技术。  

(二)加强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培育集群环境

  创新基础设施是创新能力的载体,是保障创新活动开展和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许多城市产业集中度低,产学研之间有机结合的机制尚不健全,创新基础设施过于分散,造成部门机构之间的基础信息共享程度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加强创新平台、信息网络、共享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不仅有利于科技人员进行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育城市集群环境,加强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合作。

  (三)产学研合作是促进创新要素互动的重要手段,加快形成产学研官相结合的创新网络

  创新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没有大学和科研结构的支撑,就没有科研成果的转化,没有不断创新的科研成果,企业就很难保持创新动力。所以,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新体系,对调整科技成果的供求关系及结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将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作为重点

  不难看出,创新型城市运行机制系统的关键环节是园区或者产业,而园区或者产业都是由企业集聚形成的,所以,创新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是企业。政府的政策支持针对的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最终由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技术创新的应用主体是企业,所以应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主要来源,将确立和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作为创新的突破口,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成果的吸纳者,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的投入者,产业发展先导技术的引领者。

  (五)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既是一个丰富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精神文明的过程。只有形成了浓郁创新文化的城市,才能在创新活动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本区域的最大利益。而政府在引导和激励一个城市形成自强精神和创新意识上担负着重要职责,决不可对此小视。城市政府制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