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8期(总204期) 动态观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9-30 10:00:00
  • 字体:

  吉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

   

   

  动态观察

   

  2022年第8期(总第204期)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2022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通知》(吉政发〔2022〕10号,以下简称《通知》)。为便于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广泛知晓《通知》,现对《通知》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有关方面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土壤普查材料和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土壤三普”工作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作为重点任务进行部署。1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2月22日,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会议暨全国土壤普查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发〔2022〕4号文件要求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暨全国土壤普查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确保吉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顺利开展,省政府印发了《通知》。

  二、主要内容

  《通知》包含总体要求、对象与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经费保障和工作要求等6个方面的内容。

  (一)总体要求。明确土壤普查是全面查明查清我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为土壤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普查对象与内容。普查对象为全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普查内容是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和土壤利用状况普查等。

  (三)普查时间安排。普查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全部完成。共分为三个阶段:2022年启动普查,并在东辽县开展试点,在白城市等12个市县开展盐碱地普查;2023-2024年全面开展普查;2025年进行成果汇总、验收总结。

  (四)普查组织实施。成立吉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省土壤普查专家咨询组与技术指导组。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通力协作配合,共享国土“三调”等已有成果资源,为顺利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五)普查经费保障。普查经费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工作任务分担。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工作进度安排,将经费纳入相应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并加强监督审计。各地可按规定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土壤普查相关工作。

  (六)普查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小组要压实工作主体责任,强化工作协调,严谨开展普查,加强宣传引导。高质量、有序推进普查工作实施。

   三、专业名词解释

  (一)土壤普查是什么?土壤普查是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壤利用及其潜力的调查,包括立地条件调查、土壤性状调查和土壤利用方式、强度、产能调查。

  (二)土壤普查与土地调查有何不同?

    1.范围不同。土壤三普对象是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中突出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国土三调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

    2.目的不同。土壤三普目的是查明全国土壤类型及分布,全面查清土壤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掌握土壤质量、土壤健康等基础数据,实现对土壤的“全面体检”。国土三调目的是全面查清某一时间节点全国土地资源数量及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利用状况基础数据。

  3.内容不同。土壤三普是对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土壤类型、土壤立地条件、土壤利用情况等的普查。国土三调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等的调查。

  4.方法不同。土壤三普是调查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挖掘土壤剖面、采集分层土样,分析化验土壤理化性状等,是三维立体式调查。国土三调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利用类型图基础上,通过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判读,实地调查核实变化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是二维平面式调查。

  土壤三普与国土三调相互衔接,土壤三普需要用国土三调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来编制工作底图,土壤三普成果可推动土地利用类型布局的优化,为确定特色农产品规划布局、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治理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加快推进县域肉牛规模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深入实施“秸秆变肉”和千万头肉牛两大标志性工程,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肉牛养殖的政策措施,支持肉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肉牛主产区,肉牛总量规模、质量标准、种源建设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两大工程进程,深入优化资源条件配置,现将洮南市肉牛养殖发展情况作为观察样点,通过以点由面、解剖麻雀的方式,为全省县域肉牛规模化发展现状提出决策参考。

  一、基本情况

  洮南市幅员面积5107平方公里,位于我省西北部,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交界点,东北平原和科尔沁大草原交融地带。下辖16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221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0.7万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7条,大小泡沼39处,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空间资源优越。草原面积66.2万亩,废弃地、盐碱地、地产田大概有100万亩以上,可供容纳100—200个大、中型养殖场;二是饲料资源丰富,正常年景年产鲜草20万吨,载畜量可达150万个羊单位。耕地面积381.5万亩,其中,旱田322.5万亩、水田59万亩,秸秆常年可收集量在129万吨左右。2021年饲料化利用量为49.19万吨,利用率为38%,通过就地转化,年可养殖25万头牛肉;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洮南地处东经121°38′—123°20′,北纬45°02′—46°01′之间,年均气温4.9℃,是最佳的畜禽养殖带,域内有京齐、呼海铁路和111国道、长白路通过,南可入关进京,直达沈阳、大连,北可直达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且全部乡镇实现了村村通,交通运输条件良好。

  二、发展进程

  洮南将肉牛产业发展初期、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归纳为散户发展、规模化发展和体系发展3个阶段。

  (一)肉牛养殖1.0版。即在政府引导之前,农户正常生产生活,自行发展农业、牧业的经营方式,在风险抵御、规模发展、畜牧防疫等方面能力较弱。养殖规模大部分以散户为主,有少量的规模养殖户,以洮南为例,截止2020年末,洮南市肉牛发展数量3.2万头。其中,年存栏50头肉牛以下散户1012户,年存栏50—500头肉牛规模养殖户131户,年存栏500头肉牛以上规模养殖户仅有1户。

  (二)肉牛养殖2.0版。即在农户自行养殖、规模养殖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利于规模发展,具有带动效应、利益联结的经营方式,例如“户养企育”“放母收犊”“寄牛分红”等,洮南市结合实际,依托半农半牧立地条件、养殖传统以及环境容量,探索实施了“四种发展模式”,推动肉牛产业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洮南市肉牛发展数量为6.75万头,较2020年末相比,增加3.55万头,增长110.9%。其中,年存栏50—500头肉牛规模养殖户230户,增加99户,增长75.6%;年存栏500头肉牛以上规模养殖户3户,增加2户,增长200%(包括1户存栏超千头的肉牛规模养殖场)。一是“国有企业+农户”的母牛放养模式。成立国有东北牧业集团,投入产业发展引导资金7000万元,实施母牛放养项目。国有公司整合利用闲置国有资产,打造两个“选牛超市”,从内蒙、黑龙江等地统一采购优质牛源,为养殖户提供“农户自主选牛、 银行当场放款”的“一站式”服务。截止目前,共遴选放养户354户,计划放养母牛6366头,撬动银企资金1.36亿元注入肉牛产业;二是“民企投入+养殖园区+品牌运营”的集中育肥模式。引进中农吉牧企业,成立中农吉牧(洮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域内闲置奶牛养殖场(小区)等资源,实施10万头肉牛产业园项目,吸纳农户集中驻场养殖育肥牛,同步建设年单班5万头屠宰厂、打造“吉小牧”销售品牌,形成从养殖、屠宰加工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三是“活体抵押+银行+保险”的带动散养模式。为有效降低成本门槛和养殖风险,鼓励引导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担保、政银保担”的方式,开发出“肉牛活体贷”金融产品,并通过“政策+商业”保险双兜底,养殖户每头牛只需投入300元的保费,即可获取2万元的保额。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肉牛养殖贷款451户、1.04亿元。通过金融杠杆的撬动,激发了广大农户的养殖热情,肉牛养殖“千头村”已发展到11个;四是“优质精源+冻精补贴”的良种改良模式。成立了良种改良工作专班,制定了《洮南市肉牛冻精补贴实施方案》,安排财政资金,与德信公司积极对接,计划统一采购优质冻精,对改良基础母牛使用的冻精,每剂按照50%的比例进行补贴,并培育壮大基层繁改队伍,推行标准化站点建设,规范收费标准,大力推广使用冷冻精液和性控冻精改良技术,大力推进繁改站点和繁改员覆盖肉牛养殖区,确保肉牛良种改良率达到50%以上。

  (三)肉牛养殖3.0版。此版本是在2.0版本的基础上,经过大胆实践、摸索探索结合而来的,意在创新实施“1+4”全方位全产业发展体系,力争到2031年,肉牛规模发展量达到100万头。“1”即政府主体。在今后的肉牛产业发展中,政府充分发挥“掌舵人”作用,创造适合当地发展的利益联结体系,整合企业、市场、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逐步形成全链条、全产业的闭环体系。“4”即企业、市场、人才、技术。企业作为产业核心要素,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质量的高低、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市场作为产业供需平台,一切创新和产业发展都必须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作为试金石,检验商品的流通性、需求度,旺盛的市场供需,将加快推进全产业发展进程;人才作为产业生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现在农村人口流失严重,懂畜牧、干畜牧的人越来越少。农业人才将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到关键性定位作用,可以说,人才在哪里,产业就在哪里;技术作为产业重要引擎,直接决定整个产业的质量,要在种质改良、技术创新上走在前列,抢喝优良种质、新型技术的“头啖汤”,切实形成独特的生态产业和技术优势。

  三、存在问题

  在县级层面,制约肉牛规模化养殖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政策落地还需夯实。自“两大工程”实施以来,省、市、县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及激励措施,但受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政策迟迟不能落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肉牛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二)资源配置还需细致。在资源匹配上还应针对规模养殖户、散户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例如养殖用地事宜,现在全省肉牛发展如火如荼,养牛热情极其高涨,许多新型养殖户积极投身于养牛事业当中,可受现实发展中用地问题影响,存在“牛等人、人等地”的现象,延误产业发展。

 (三)养殖氛围还需浓厚。现在部分农户对全省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广阔前景仍持有观望态度,引导农民顺应市场,调整结构的服务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导致农户仍局限于小打小闹,依然存在投入跟不上,管理不到位,防疫落不实,多年不见效等现象。

  四、工作建议

 (一)政策制定要具有针对性、普惠性。“千家万户齐参与壮大基础母牛群、企业龙头强带动集中育肥商品牛”仍是我省肉牛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政策制定要更多倾向于“小规模、大群体”,让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群体,享受到政策红利,充分调动养殖积极性,加快实现“藏肉于民”目标。

 (二)资源匹配要具有关键性、准确性。要在资源配置上帮助养殖场、规模养殖户、散户等度过起步期、跨过瓶颈期、达到顶峰期。要针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养殖用地、肉牛保险等关键性环节,进行把脉问诊、靶向治疗,激发肉牛规模发展的“蝴蝶效应”。

 (三)政策宣传要具有时效性、广泛性。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采取专题、直播等方式,进行讲解、宣传,切实消除农户顾虑、解惑心中疑惑。并设置24小时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专项热线,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难题,切实形成良好的肉牛养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