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期(总190期) 动态观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4-06 13:39:00
  • 字体:

  吉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

   

   

  动态观察

   

  2021年第4期(总第190期)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推动种业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吉林省水稻种业研发现状

  吉林省是粳稻的主要产区。近些年,吉林省水稻种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一是超级稻等新品种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水稻种子对水稻增产贡献率达到40%。二是水稻良种生产供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已经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三是水稻种业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水稻种业企业达48家;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水稻种业企业2家;进入全国50强的水稻种业企业2家,资产总额超过25亿元。四是水稻种子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已建立水稻种子管理机构60个,包括省级1个、市级9个、县级50个。五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子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公布实施了《吉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了《吉林省种子行政处罚实施细则》《农作物品种退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吉林水稻种业发展存在的短板

  (一)水稻种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竞争力弱。我省水稻种业企业仍以国内企业为主,无外资公司直接注册种业公司,尽管提高了市场注册门槛,但我省水稻种企数量依然相对较多。全省共有水稻种业企业262家,其中:具有较大规模企业仅有2家于2012年10月获得了首批农业农村部颁发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经营许可证,农业农村部发证资本注册亿元以上3家,省发证资本注册500万元以上112家,种子商店4500家左右。省内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种业50强企业”吉农高新综合实力居首,总资产达4亿元。在“2019年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认定的57家种企中,我省仅有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有限公司1家企业入围,排名第16。从全国来看,与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垦丰种业、中种集团等大型种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差距就更大。

  (二)商业化育种机制尚未建立。当前我省种企、科研单位均尚未完全建立起商业化育种体系。据统计,我国88%的农作物杂交种由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培育,以品种选育为主体的种子企业仅占12%,造成种子创新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产学研脱节严重,我省情况也大致相同。目前,我省通过“科企嫁接”方式初步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企业,也存在着育种信息交流不及时、资源共享不彻底和各自为战的“小作坊式”育种方式,导致社会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育种项目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科研效率低下。同时,“小作坊式”科研课题组采用的传统育种技术进行经验选择因其效率低、周期长,已不能满足水稻生产对优良品种的需求。美国先锋公司早先建立了矩阵型、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大规模商业化育种系统。

  (三)种子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行业侵权事件频发。受种子的巨大经济利益驱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种子产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和执法力度不到位,种子市场混乱已成为常态化。我省种子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方式多样化,直接仿冒生产、“套牌”生产和仿制改名申请审定和保护等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影响育种者权益和经营收益,造成种企研发投入减少,品种创新速度减慢,从而制约国内和省内种业产业发展。

  (四)品审制度制约种业发展,迫切需要增开绿色通道。我国的品种审定制度已实施30年,随着商业化育种的推进,已逐渐暴露其制约性。一是试验点次划分和试验过程中过多的人为因素使品种审定标准与生产要求越来越远,甚至丧失代表性;二是审定周期3年以上,加之育种所必须进行的初、高级试验2-3年,客观地缩短了品种使用寿命,推高企业成本;三是品种审定的过高权威性导致发生大量违规试验操作,同时也成为违规审定品种生产事故的保护伞,加剧了不公平竞争,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四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材料创新,加之急功近利思想与审定制度结合,极易造成所育品种同质化,突破性创新品种不足。

  (五)制种基地建设不完善,生产加工用种存在安全隐患。一是自然灾害频发,风险系数倍增,缺乏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制种基地,种子生产成本高、质量差,生产用种安全存在隐患。;二是制种基地户数分散,企业繁制种受农户面积制约,影响繁育布局;三是种子加工生产线陈旧,加工损失率都在3%左右,精加工不到用种量的10%,种子质量亟待提升。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种业创新基金。

  (二)出台相关政策,培育种业人才。

  (三)加强制种基地和现代化种子加工基地建设。

  (四)改革品种审定制度。

  (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张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