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9期(总184期) 动态观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0-28 14:14:00
  • 字体:

吉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

 

 

动态观察

 

2020年第9期(总第184期)

 

   提升我省黑土地保护能力对策研究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广黑土地保护有效治理模式,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计划。吉林省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规划中提出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提升黑土地保护能力对稳定和提高全省黑土地综合生产地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黑土地自然情况

(一)吉林省黑土地基本情况。黑土地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包括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水稻土等七种主要土壤类型。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显示,我国东北三省一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内蒙古自治区0.25亿亩、辽宁省0.28亿亩、吉林省0.69亿亩、黑龙江省1.56亿亩。吉林省黑土区耕地面积占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的24.8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7.04%

(二)吉林省黑土地退化情况。由于长期过度耕作,全省大部分黑土地仍在逐渐变薄、变瘦、板结酸化。一是黑土地变薄。50年来我省黑土区土层厚度由原来的60-70㎝下降到20-30㎝。二是黑土地变瘦。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8g/kg下降到20g/kg三是黑土地板结。土壤通透性下降,犁底层已由25-33cm上移至15-20cm,自然降水利用率和肥料综合利用均率低于30%

    (三)吉林省黑土地地力退化主要原因。农民对黑土地保护意识淡薄,“重用轻养”“只用不养”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农民只顾眼前利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片面追求短期粮食高产而忽视耕地保护;另一方面,大部分种地农民年龄偏大,缺乏科学种田意识,不懂耕地保护。同时,黑土地保护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使得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农民不愿参与耕地保护。二是土地分散经营影响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分散经营方式导致土地无法集中连片,机械作业难度和成本增加;小农户在机械设备投入方面积极性不高,大型农机具应用受限,这些都阻碍了黑土地保护技术措施的应用和推广。三是缺乏黑土地保护与治理激励机制。黑土地保护治理需要大量的投入,在政府财力困难和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状态下,对于如何调动各方积极性投身到黑土地保护与治理的行动中,目前还缺乏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治理方面的利益补偿和奖励机制。

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情况

近年来,国家和吉林省对黑土地保护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吉林省通过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等,积极推动各项黑土地保护工作。

(一)保护性耕作呈现出“五个显著”。2006年我省实施保护耕作以来,蓄水保墒、节本增效、培肥地力、遏制耕地退化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实施前相比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蓄水保墒成效显著。全省黑土地单位面积土壤可蓄水量增加了16%-19%,水分利用率提高到12%-16%二是节本增效成效显著。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春耕阶段全省每公顷耕地节约成本350-600元,通过农机农艺高效融合集成应用,对比传统地块每公顷增产约5%-10%三是培肥地力成效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生物活性等指标普遍提升。对提升耕地质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四是扼制耕地退化成效明显。有效降低风蚀、水蚀影响,土壤流失减少80%左右,作物抗倒伏能力提升。五是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通过秸秆还田,较好的解决了田间秸秆露天焚烧,有效遏制和减少大气污染隐患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黑土地保护试点见成效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我省分两批共设置11。开展了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翻深松、坡耕治理和耕地质量监测等技术应用。与2015以前相比,试点地区黑土地力明显提升,耕地平均耕层厚度达到30.3cm,平均提高14.5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3.3g/kg,平均提高3.26%;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由实施前的4.72提高到4.16,提高了0.56个地力等级。

(三)化肥农药减量工作持续推进。通过持续加强技术示范带动等措施手段,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工作有序推进。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9年全省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259种常用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2.13%,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2.2%

(四)实施废弃农膜治理。通过推广可降解地膜、推广标准地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培育地膜回收主体等途径,2019年全省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以我省黑土地保护试点扶余市为例,2019年扶余市花生覆膜达到120万亩,年用地膜达66600吨,全市全年共回收地膜6070吨,回收率达到90%以上。

三、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治理能力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通过黑土地保护项目、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整地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果,但从全省情况看,我省黑土地保护能力还亟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是在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和黑土地保护系统化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资金缺口较大。《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黑土地保护财政投入。但随着财政收支矛盾的不断加大,我省各级财政捉襟见肘,黑土地保护资金亟需国家大力支持。我省每年重点支持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和耕地保护质量提升等项目,其中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项目财政压力较大。2020年我省确定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800万亩,国家和省财政分别投入12.4亿元和2亿元。2021年我省确定的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由1800万亩增加到2800万亩,以2020年的保障水平来看,存在4亿元资金缺口。“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省实现保护性耕作面积占全省适宜区域耕地面积的70%左右,据省财政估算,如果按4000万亩计算,除国家正常投入外,每年度保护性耕作最高需安排省财政补助资金16亿元,五年共计需要国家投入80亿元。

(二)黑土地保护技术水平亟需提升。一是黑土地保护治理重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创新。如秸秆全量安全还田技术、西部土壤沙化治理技术、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培育、半干旱区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退化山区的生态恢复技术及与农艺要求相配套的农机装备等。二是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不足。目前针对吉林省中部黑土退化严重所建立的立茬覆盖条带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针对东部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建立的垄向区田、垄侧栽培与小流域治理技术,针对西部自然降水不足建立的覆膜滴灌保墒保肥技术等均只限于单项技术应用,缺乏技术集成和配套农机具。

(三)缺乏黑土地保护系统化治理措施。由于我省不同区域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受自然地理区位影响,特别是温度、水温及土壤条件差别明显,黑土保护在 区域间风险管理、项目规划与整合、保护试点连片等方面缺乏系统化治理措施。主要是西部防风固沙与中部黑土地地力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东部水土流失防治与中东部黑土地生态可持续利用之间还缺乏行之有效、全面系统的治理措施。例如,西部白城地区风沙侵蚀严重并加剧,对周边和中部地区如长岭县、农安县、德惠市等保护试点和产粮大县的黑土地保护治理和粮食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

五、提升吉林省黑土地保护能力对策建议

(一)积极向国家争取黑土地保护资金。一是积极向国家争取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缺口资金。建议加快整合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财政缺口资金;二是统领东北三省一区黑土地保护,谋划东北三省一区黑土地保护项目,并积极争取将该项目列为国家“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工程,进而向国家争取“十四五”规划黑土地保护资金。

(二)加强科技支撑,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开发利用。一是加强科技攻关。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打造中国黑土地科技研发中心和“梨树模式”示范推广中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机械化、黑土地监测保护等方面强化“梨树模式”科研深度和广度,更新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梨树模式”技术,形成黑土地保护工作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二是破解技术难题。继续加强土壤合理耕层构建技术研究。攻关高产黑土合理耕层结构创建技术,同时研究其配套农机具,提出黑土区合理耕层构建技术模式并广泛推广应用,逐步修复提升黑土地耕层深度,提升作物根系深扎能力和水肥保持能力;三是加快构建全覆盖黑土地保护监测网络。完善各级农田观测监测站点,构建全省黑土地保护监测网,扩大监测覆盖面,持续跟踪黑土地质量变化趋势,建立相关监测数据库,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四是推广黑土地保护成熟技术应用。结合我省实际,围绕秸秆还田技术,采取“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分区实策”的原则。在中部半湿润区,以秸秆深翻还田为主体,实施以“机收粉碎-深翻整地-平播重镇压”为核心的秸秆直接深翻还田技术模式;在西部半干旱区和风沙土区,以秸秆覆盖还田为主体,实施“高留茬-机收粉碎-地表覆盖-免耕播种”为核心的秸秆高留茬直接覆盖还田技术模式;在东部半山区,以秸秆过腹还田为主体,实施“玉米秸杆+畜禽粪便堆沤肥”为核心的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还田技术模式。

(三)促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推广黑土地保护性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在黑土地保护相关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政策性补贴向规模经营户倾斜,促进土地向会种田、懂管理、善经营的种粮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四)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积极性。一是建立省黑土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鼓励探索农民保护黑土地利益奖补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调动地方农民保护黑土地积极性。黑龙江省实施了休耕轮耕、施用有机肥和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等补贴。二是将黑土地保护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着力提高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人员的科学施肥、耕地保育水平,使之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中坚力量。

(五)加快黑土地保护治理系统化建设。一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根据我省中东西部不同自然特征和区域特色,加强全省黑土保护治理技术系统化建设与风险管理,在保护中加强治理,在治理中合理利用。二是以现有黑土地保护试点为依托,衔接整合中、东、西部黑土地保护相关投资建设规划和项目,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市县整建制治理,提升黑土地保护系统化治理水平。

 

 课题指导人:杨力天

 课题主持人:衣洪岩、张文旭

 课题执笔人:张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