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9期(总第107期)前郭县品牌农业建设及市场营销情况的调查
前郭县品牌农业建设及市场营销情况的调查
随着全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追求最佳效益,成为各地党委和政府十分关注、着力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前郭县坚持以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途径,以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为抓手,对全县农业品牌建设和优化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前郭县品牌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品牌农产品发展现状。截止目前,全县已注册的农产品商标220个。其中,全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12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66个。其中,有机(AA)食品4个品牌20个产品,绿色食品14个品牌24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21个。其中,二马泡有机米是全县唯一得到国家认证的有机大米。A级绿色食品10个,分别是莲花大米、二马泡大米、红光大米、新白牌大米、龙坑泉大米、沿江牌珍珠米、鲜丰牌大米、郭尔罗斯牌大米、绿丰牌大米、敏雄牌大米等。“查干湖”牌胖头鱼,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家 AA 级绿色有机食品双重认证的淡水鱼,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松莲”牌特产大米被誉为“中国第一号绿色食品”,“鲜丰”牌特产大米成为中南海宾馆特供产品。有八个产品在省农博会上被评为金奖,分别是二马泡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粮田吉品” 牌有机大米、北显粮油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豆浆营养配餐”、哈萨尔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哈萨尔王” 牌牛肉干产品及松花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松花江” 牌大米和“稻花香” 牌大米、双丰米业的“龙坑泉” 牌大米、泰和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王爷府” 牌大米、马莲米业的“马莲” 牌小米等七家企业八个产品被评为农博会金奖农产品。2011年,全县品牌农产品实现增加值7.2亿元,占全县农业增加值的16.5%。
(二)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全县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16万亩。一是建设了四大优质作物生产基地。即以王府、长龙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玉米、特用玉米和饲用玉米生产基地,面积达287万亩;以蒙古艾里、乌兰塔拉等乡镇为主的杂粮杂豆、芝麻生产基地,面积达13.4万亩;以吉拉吐、白依拉嘎等乡、镇、场为主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面积106万亩;以八郎、长山、前郭镇等乡镇为主的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2万亩。二是建设了优质畜产品基地。即以查干花种畜场、查干花镇、乌兰图嘎镇等为主的优质细毛羊生产基地和奶牛生产基地。优质细毛羊存栏量达65万头(只),养羊户达到7500户,年产优质羊毛3000吨;养牛户达到1350户,年产鲜奶3500吨;以海勃日戈、王府、宝甸等乡镇为主的肉鸡生产基地,肉鸡代养户达到550户,饲养量达到550万只。现已建成4个祖代种鸡场和1个孵化场,去年实现产值54.9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2260元。三是建设了优质水产品基地。以查干湖渔场、新庙泡渔场、库里渔场为主的优质水产品基地,养殖水面发展到60万亩,年产各类水产品17500吨,年产鳙鱼、鲢鱼、草鱼、鲫鱼等6000余吨,人均水产收入达到9500元。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情况。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120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个,市级龙头企业52个。主要经营粮食和畜产品加工销售等100多个品种。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量达到1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50个,涵盖所有农业产业。其中,专业合作社363个,专业协会87个。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员达到23854人,带动非成员农户38926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5%。
二、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品牌农业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有牌无量。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二是科技投入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检测、包装、冷藏等关键技术环节水平较低,产品精深加工少,市场准入受到极大限制。三是品牌产品的宣传不到位。各企业在品牌宣传、品牌包装、品牌推介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名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集约化生产经营难度大。农产品主要以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品牌共享意识差,同种产品品牌多、规模小,品牌无形资产共享机制难以形成,企业、农户等共创品牌工作难以协调,品牌整合难度大。五是市场单一,抗风险能力小。大部分企业没有兼顾国内国外市场,营销渠道单一,遇到单个市场销售疲软时,企业即面临销售危机,产品销售受限。
三、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发展品牌农业,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以规模促品牌、以品牌拓市场。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品牌主体。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种养大户是打造农业品牌的主体,培育品牌必须抓住主体中的“龙头”。大力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业产业化主体,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制定实施企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品牌农业基地,开发品牌产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步伐,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解决资金来源。
二是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加强品牌保护。要增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依法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加强横向合作、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品牌互认、互保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坚持创牌与保牌并举,鼓励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商标、名牌保护自律制度,逐步形成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保护体系。加强与工商部门协作,推进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创新拓展品牌。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应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把扩大农业产业规模作为重要内容,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强、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开拓新优特品牌产品,保持农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要以农业企业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主动对接农业高新科技项目成果,建立集科研、推广、应用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开发高科技含量新产品,培育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精深加工新技术,保持品牌农产品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
五是构建网络平台,加大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力度。要将品牌农业宣传列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内容,大力宣传品牌农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宣传品牌农业建设的重大举措、典型经验和做法。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和各级媒体推介品牌、宣传品牌,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的宣传策划,促进品牌农业输出,扩大名牌农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品牌农业的辐射范围。
六是加强服务,提高品牌农业指导水平。要以扶持鼓励品牌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与发改、财政、科技、工商、税务、技监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尽快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品牌农业建设。要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对品牌农业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强化农业品牌相关协会和中介机构建设,为农业企业和区域提供品牌推介、商标代理、专利代理、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服务、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会计审计、产权交易、法律服务、打假维权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品牌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