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3期(总第101期)
延边龙井市民族教育情况的调查
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但在对龙井市农村教育情况调查过程中,我们感到,为避免民族特色传统和文化的流失,对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教育问题也应予以关注。
一、龙井市教育现状
目前,龙井市共有中小学30所,其中朝鲜族学校9所。全市在职教师1511人,其中朝鲜族教师602人,占教师总数的40.1%。双语教师170人,占全市朝鲜族教师的28.2%。全市在校学生7882人,其中朝鲜族学生3329人,占42.2%。全市拥有民族幼儿园4所,其中附属幼儿园3所。民族幼儿园教师65人,其中朝鲜族教师59人,占90.8%;学生587人。
二、龙井市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朝鲜族学校办学条件亟待完善
由于经费的短缺,朝鲜族学校多数存在着各种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落后现象。一些课程特别是文体以及实验课所需要的基本配套设施和教具因经费不足而无力购买。而民族乐器、民族艺术服装、民族运动器材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设施,更是无从谈起,根本满足不了学生要感受本民族特色的愿望。
2、朝族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近几年来,由于朝鲜族教师流动频繁,新补充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且心态不稳,致使朝鲜族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制约了朝鲜族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农村朝鲜族中小学保持规模办学增加了许多困难。全市现有朝鲜族教师中,35岁以下的朝族教师占56%,受学历及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大部分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教学水平。而高素质、高学历的朝鲜族教师因待遇低、工资不高而不愿来龙井任教,尤其是去农村任教。一些优秀骨干教师纷纷转行或调往工资待遇较好、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作,人才流失十分严重。截止去年,全市朝鲜族教师累计调出人数达425名,导致朝鲜族教师学历和教学水平明显低于汉族教师。目前,学校办学经费都是按学生人数下拨,因生源少,学校的办学经费也少,无力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的经费。而朝鲜族教师培训途径又很单一,能够到一线参加培训、锻炼的机会少,得到专家直接指导的机会更少,教学工作只能因循守旧。
3、朝鲜族学校生源不足亟待提高
受地域环境、生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朝鲜族人口近几年出现负增长状态,导致了朝鲜族学生生源锐减,入学率逐年下降。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的现象尤为突出,办学规模越来越难以维持,致使重新配置全市朝鲜族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另外,朝鲜族学生在汉族学校就读比例较大也是直接影响朝鲜族学校生源的一个原因。目前,全市在汉族小学校就读的朝鲜族学生有447人,占朝族学校小学生总数的7.24%;在汉族中学就读的朝鲜族学生有490人,占朝族中学学生总数的12.1%,其中市区内汉族小学中朝鲜族孩子所占比例最高达26.9%,中学最高达19.7%。朝鲜族学生生源的减少也导致了教师超编现象,据统计,35岁以下教师235人,占33.2%,大多集中在小学。初、高中教师因流动缓慢,中老年教师占多数。
4、教学模式与教辅材料亟待更新
在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真正领会教改意图,课堂教学中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差,课堂效率不高。在实验学科的运作上缺乏课改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阶段性总结。民族学校的朝文版教辅材料种类单一、质量低下、更新周期长,在平时的教学使用中实效性较差。延边出版社已逐渐停止出版高中民文教辅材料,高考、中考复习资料基本上都是由科任教师亲手翻译,工作量很大。
5、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改善
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龙井市到外地特别是到韩国打工人员逐年增加,这也导致单亲、无亲学生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目前,全市单亲朝鲜族学生2343名,占朝鲜族学生总数的40.3%;无亲家庭学生1477名,占25.4%,两者合计达65.6%。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民族学校的投入与扶持
建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国家和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贫困学生助学金、信息技术设备资金、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倾斜。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经费,建立少数民族教育专项发展基金、义务教育扶贫助学专项基金,用于改善民族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购置基本教学设备,补助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住宿生和生活贫困学生。
2、加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朝鲜族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岗位练功,提倡优秀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民族教师工资待遇,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毕业生和汉族学校教师到朝鲜族学校讲授汉语和英语课,强化“双语”教育和外语教学。通过举办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上挂下派、外派学习等形式强化朝鲜族学校领导干部整体素质。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活动为平台,加强对朝鲜族教师的师德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观念新、业务精、结构优和充满活力的朝鲜族教师队伍,促进朝鲜族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加强民族学校的办学特色
合理利用民族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民族文化环境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创建民族文化研究型学习平台,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素质。开展兴趣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多种多样的符合民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项目。如民族用品小制作、民族服饰展示、民族歌舞、乐器表演、民族体育竞赛、动植物标本采集、科技小发明等等,以民族学校特有的办学风格来吸引更多学生到来此就学,提高民族学校的就学率。
4、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民族文字教材建设
根据国家和省的中小学新课程计划,结合民族学校实际,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历史、民族音乐、民族体育等地方课程。民族学校的授课语言,可根据当地语言环境、师资条件、群众意愿等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授课。民族学校各科教材,可根据授课用语情况,采用汉文版教材。当地教育部门可自编双语教材和地方课程新教材,及时翻译其他科目新版教材,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与民族文版教材开发、研究和编写。
5、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把单亲、无亲(主要指由于出外打工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学生的教育列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学校的议事日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单亲、无亲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民族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除单亲、无亲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动员有条件的单亲、无亲学生到有住宿条件的民族学校就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扶持和资助。建立学校、家庭、街道(行政村)、公安四位一体的互联教育机制,使单亲、无亲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