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观察2011年第7期(总86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11-22 11:09:00
  • 字体:

当前吉林省种子市场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种子经营渠道的不断拓宽,种子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多家化、购种方式自由化等特点,改变了过去由县级种子公司提供种子的单一的经营模式。种子的品种供应也由原来单纯的国产化逐步演变成进口、国产品种相互竞争的格局。购种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农民,促进了种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利益驱动,竞争的加剧,种子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为此,我们近期对所属观察点梨树和扶余两县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国产品种市场份额呈缩减趋势

    在种子市场中,国产品种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渐走弱,市场份额正面临被国外品种挤占的趋势。如在我省梨树县的种子市场中,国产品种郑单958的市场占有率由原来的50%下降为30%。沈玉21和良玉11的市场占有率为10%。而美系产品先玉335、先锋32D22已分别占据市场份额的20%,占梨树县总种植面积的40%50%之间,同比上涨10%以上。与国产品种相比,国外品种具有出籽率高、密度适宜、丰产性好、后期脱水快、耐旱、耐涝,耐低温等特点,农民大多愿意选择这样的种子,秋收回家可直接脱粒、粉碎,用作饲料,每市斤可比国产品种多卖4-5分钱。

    面对种子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各级政府应加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对种业的科研和推广的投入力度,提高良种的供应能力,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以便减少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避免特殊气候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经营风险,快速提升国产品种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种子销售市场缺乏有力的监管

    种子市场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市场,种子的品种多、乱、杂,仅在扶余县的市场中,经销的玉米品种就多达30几个,农民购种选择多处于盲目状态。各品种生育期、综合抗性、产量、品质等特性各异、良莠不齐,经销商们用尽各种手段搞促销,极力宣传自己所售的品种最好,致使本来就对种子专业知识了解不多的农民难以辨别其真伪,听凭种子零售商的介绍而加以选择。在众多繁杂的品种中,不少零售商连自己也搞不清品种的优劣,往往仅凭资料的介绍而尽其所能渲染优点、掩盖缺点。而农民用种自主串换现象也较为普遍,如扶余县种植的花生品种,大多都是种植户自留品种,没有正规市场,此品种几乎不受监管部门约束,种植户购买后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维权。农村集市贸易的混乱,使一些来源不明,缺少国家认证的合格标识,加工、包装和标鉴均不规范的产品充斥于种子市场当中,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扰乱了种子市场秩序,也使农业部门对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技术指导工作变得十分被动和困难。

    强化市场监管,加大市场检查力度应成为各级政府对种子市场管理措施之一。以玉米、水稻、大豆为重点监管作物,加强对大型种子市场、主要种子经营企业的监管,加大种子市场抽检力度,抽检率应达到90%以上。采取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地组织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杜绝流动商贩经营农资产品。保持对侵犯品种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对种子直销行为的监管,防止侵权假冒种子直接进入到农民手中。

    三、种子品种退化严重

    在已审定的品种当中,有些品种长期种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品种真实性。而对于因此造成的减产,种子法并未做出明确的处罚措施,农民得不到赔偿。以前梨树县是郑单958的主要种植区域,随着多年种植郑单958,该品种综合抗性出现退化,有时会出现翻秆现象,直接影响着产量。近年来以先玉335为主的美系品种,逐渐取代了郑单958的种植面积,但也有一定弊病,如抗风能力差,玉米螟较重,对除草剂的抗药性不强,大面积单一种植也存在一定风险。

    应建立审定品种废除机制。从两杂品种实行审定制度以来,审定合法的品种已有几百个,但由于产量、品质、抗性等原因,相当一部份老品种已不适宜在生产上应用了,但有的不法商贩就是利用这些老品种合法的外衣,包装他品种或未审品种进行种子经营,严重扰乱了种子市场秩序。为了杜绝或减少这种情况发生,建议每隔一定时间应审查废除一批已审定的老品种,以保证优质种子流通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