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观察2011年第5期(总84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11-22 11:05:00
  • 字体: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意向的调查

——以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农民素质教育为个案

    农民的素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利用培训这一载体,提高农民素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结合国家农调办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意向专项调查,我们对全省观察点村的农户教育培训问题进行了意向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民需要的是一种政府提供的、不脱产的、短期的、费用较低的实用技术培训。

    一、农民接受培训的意向   

    在此项专题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培训方式上,有79%的人愿意接受不脱产的教育方式,且以课堂教学(面授)和现场实习为主的占81.7%;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有46%的人愿意接受进城务工实用技能的培训,32.2%的愿意接受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在农业领域中,希望学习种植业方面知识的占69.7%,在非农领域中,希望学习工业技术和商业经营的占65.1%;在培训时间上,有50%的人希望只要两周左右时间的短期教育培训即可;在培训费用上,66%的人能承受的教育培训费用在10O元以下;在教育培训的受限因素上,主要是缺乏资金(44.7%)和没有时间(41%),当地没有专门的培训学校和场所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约有61.9%的人认为自己在学习农业技术和各种致富技能方面需要政府的帮助,只有10.3%的人想通过自学学习各种致富技能。

    二、影响因素

    实施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素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现在农民群众普遍认识到了科技对提高生产效益、增加收益的重要作用,有迫切学习的愿望。但在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居住分散,集体培训多,入户培训少,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要。还有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多为老、少、妇,阻碍了他们对学习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效果,导致接受科技能力和运用技术能力十分有限,直接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信息缺乏使农民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差、竞争意识淡薄,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其生产经营的能力。

    二是现行的教育培训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农村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衔接不够,大量有文化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游离于专业技能型人才之外。

    三是培训管理体系主体不明,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繁多,导致重复培训与空白点现象并存,局面混乱,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不能保障整体培训的效果。

    四是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和经费严重不足,在大多数地方都没有稳定的财政支出保障,仅靠培训单位主观争取,不能充分利用师资资源开展有序的培训工作,也不能满足农民科技教育的需求。

    三、对策建议

    1、根据先进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建立相应的量化培训模块,提高培训手段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模块。加强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目的在于使农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加快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可根据培训政策进行“星火"计划推广、“绿色证书”培训、优秀农民赴高校进修等。

    ——转移培训模块。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让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转移培训模块分为两个分模块:农民转岗培训和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民学历教育模块。根据国外研究,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3.6%—5.5%,打工收入提高5%左右。由于我省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中青年农民进行学历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

   2、建立符合实际的培训模式   

    一是订单培训模式。订单培训是农民培训机构直接与企业或单位合作,与他们签订用工协议,根据对方“出单’’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考核合格者由对方“收单”的一种培训模式。推行订单式培训,既增强了转岗农民的培训的信心,也提高了培训效果。

    二是菜单培训模式。菜单培训是农民培训机构结合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深入农民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以菜单形式向社会公布培训项目,供农民选择的一种培训模式。实践证明,菜单式培训是最受农民欢迎的,也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培训模式。

    三是定向培训模式。定向培训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培训机构对农民实施方向性的上岗前培训,促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在就业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四是创业培训模式。在我省中、东部经济条件比较好、农民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对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创业前培训,使他们有能力、有目的的进行自主创业。

   3、注重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一是培养农民的学习兴趣。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通常比较抽象,农民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教授时要按照农民的意愿,以符合他们习惯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将枯燥无味的培训内容进行活化处理,用通俗易懂的农民语言,浅显的道理,恰如其分的比喻,形象易懂的实例激活内容,使农民乐于接受授课方式,易于接受培训内容,牢固掌握基本技能,真正达到培训目的。

    二是化难为易。农民职业培训的项目,普遍存在着复杂和不易接受的内容,这是教与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就需进行易化处理,分散难点。因此,在讲授培训内容时,要善于弄清难点知识的结构,分解难点知识层次,采取低起点、多铺垫的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予以突破,使农民真正理解和掌握难点,达到培训目的。

三是巩固职业培训效果。采用直观化教学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作用,在各项农技措施操作时,组织广大培训农民前来实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使培训对象体会到为什么这样做,又让培训对象认识到该项培训内容到底如何操作,使培训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4、建立农民培训的支撑体系

   一是政策支撑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硬任务,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资金支撑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财政补助资金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原则,以现金、培训券等形式直接补助参加培训的农民,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有关部门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和财力状况,调整农业资金支出结构,安排专项培训补助资金。此外,还要积极申请国家财政和其他部委补助农村、农业、农民、扶贫的培训补助资金。

    三是管理支撑体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民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管理机制,是搞好农民职业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培训对象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制订具有前瞻性的各类农民培训规划,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其次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地和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设。对农村职业教育基地、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和培训教材等,合理规划、调整、完善,加强管理和投入,形成一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农民服务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另外要坚持农民职业培训与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建立农民职业培训评价制度,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岗位证书认定。实行分级管理,大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