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观察2011年第1期(总80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11-22 10:47:00
  • 字体:

由我省观察点村农民工资性收入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民收入不断增强,收入渠道不再单一。工资性收入因其增长空间较大,增长速度较快,正逐步成为农民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

    一、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

    伴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我省农民收入水平也在持续增长。根据对我省20个观察点村调查显示,200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366.4元,到2010年已增加到6237.44元,增长了1.64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一向占主体地位、属于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却出现下降趋势。2001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为73.18%,到2010年已降为64.3%

    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为主,受生产条件、气候因素的影响大,生产风险高、收益不确定。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经营收入也决定了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不高,增速不快,丰年增收,灾年减收的局面,存在增长弱势。

    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加大,尽管2002年以后增幅不再明显,但其上涨空间和发展后劲依然强劲。根据对我省农村观察点村的调查显示,自2001年以来,观察点村农户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13.88%上升至2010年的16.57%,增速明显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在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1000户农户中,至少有80%的青壮年劳动力到外地或就近打工,工资性收入基本上成为大多数农户家庭中又一重要收入来源。

    工资性收入的获取渠道较为多元化,一些地区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第三产业,农户家庭收入因此得到快速提升。如农安、九台的一些乡镇,因靠近长春市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中有许多人到城市周边的小加工厂作工,月工资基本在1100元左右。而稍有些经济基础的农户,便在近郊的大型批发市场租赁摊位,销售自家生产的蔬菜。在德惠的布海镇,通过种植水果、蔬菜,大力发展棚膜经济,使家庭收入得到迅速增长。龙井市因当地居民多为朝鲜族,而且有许多亲属定居于南韩,在亲戚、朋友的相互带动下,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到韩国打工。受当地较为开放的观念影响,有些人还到日本或省外的一些城市务工,为家庭带回可观收入,使自身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

    三、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因素

    近年来,我省农民工工资收入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农民工平均月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有: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

    农民工自身素质偏低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工资性收入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所受的教育水平与其收入总体上是成正比的,所接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水平也越高。2010年,我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4.7%,小学文化程度占32.6%,初中文化程度占50.8%,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占11.9%。而其中受过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占9.2%;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占11.2%;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仅占4.08%。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偏低,缺少职业技能,使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就业竞争力和维权能力不足,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与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

   (二)就业稳定性与连续性较差。

    农民工普遍面临着就业不稳定的问题,他们的失业风险远高于城镇职工。从全国性抽样调查显示,与非流动人口相比,农村流动人口的职业变换更频繁些:农村流动人口中只有29.87%没有调换过工作,非农村流动人口中则有高达46.18%的人没有调换过工作。农村流动人口工作变动频繁,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择业机会,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他们在就业方面缺乏保障,缺乏稳定性。就业不稳定造成收入不稳定,加大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成本,而且也失去了因就业经历累计所带来的收入增长。

    (三)工资水平偏低,自身权益难维护

    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农民有了进城务工经商的自由,但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一直存在,大多数农民工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许多企业却把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参照物,没有建立以贡献和效益为依据的工资增长机制,导致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休息权利没有保证,工资被拖欠、克扣、吞噬现象依然存在。

    四、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对观察点村的调查中发现,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被迫返乡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都是教育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的人。因此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尤为重要。

    加大培训资源的整合力度,健全农民素质教育协调机制,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重点建设一批管理规范、工学联接的农民素质教育基地,提高培训实效

(二)加强劳动保障力度,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

    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维权的服务和指导。相关部门应深入开展与农民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探亲等机会,开设法制讲座、举办法律咨询和发放维权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农民工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维权能力。

    二是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农民工自身的特点,积极推进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使其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不稳定就业(签订短期合同、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则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创新机制来妥善解决。

    三是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通过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办法,加大工商登记、信贷投放、税费减免和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开发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贷款。要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像带动农户经营一样带动农民创业,允许它们开展公共财政支持的创业培训,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带领农民创业起步,推动以创业带动农民就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提高科技信息运用水平,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农民就业信息的来源,大多是依靠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加之缺乏一定的技术特长,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建立健全农村就业服务信息体系,加强网络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失业登记统计制度,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省内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跟踪对接,稳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同时通过乡镇政府举办招聘会,协调用工企业到本地集中招工,加大农民就业信息的获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