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观察2010年第8期(总78期)
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在地区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偏高的调查
通过对全省2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在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专项调查,我们了解到:与去年同期相比,特别是第三季度,粮食价格持续增长,肉类及禽蛋价格上升明显,油料价格略有提升。
一、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农产品价格一路上涨
粮食价格持续增长。据观察点调查员从当地农贸市场调查,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价格涨势强劲。大米价格9月初达到2.0—2.10左右,同比上涨29%左右;玉米价格在0.92 元/斤左右,同比增幅在两位数以上;肉类价格上涨趋势明显。牛、羊、猪肉现每斤分别为18元、20元和11元,三个品种肉价较今年二季度平均上涨10%左右;活猪价格虽然略有波动,但总体价位在上涨,目前价格6元/斤左右,较年初上涨22%;油料价格略有上涨,但总体平稳。目前国际大豆价格小幅下滑,加之市场需求变数不大,使油价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农贸市场大豆价格2.40/斤上下,豆油在4.20元/斤左右,与前期相比涨幅较小;禽蛋价格大幅飙升。下半年开始,活鸡、白条鸡、鸡蛋等禽蛋价格涨幅明显,与上半年相比分别上涨8%、10%和21%。
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成因
造成近期我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据基层农调办的调查员分析,主要是受国际市场粮食涨价、粮食需求增加以及粮食和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今年以来我们国家自然灾害频发,我省春播时低温雨雪及西南干旱,人们心理预期农产品将会减产,再加上部分游资炒作农产品市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攀升,带动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会直接带动畜产品价格的增长。
三、主要民生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受原粮、蔬菜等食品类价格过快上涨的影响,市场主要民生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步走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价格的持续上涨对农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农民对此反映强烈。不同收入家庭对价格上涨感受不尽相同。在农村占5%相对富裕家庭觉得生活不受影响,价格再高该买的东西还是要买;占最高比例的中等收入家庭感觉明显,对生活有一定影响,但能承受,基本能应付,该消费的也消费得起;占10%左右的低收入家庭,压力较大,生活质量下降明显,肉类消费明显减少。
由此可以看出,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一是用于吃的开销压力加大。食品类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必须品,价格的上涨必定增加开销,造成生活的压力。二是消费结构和层次进一步降低。肉禽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影响很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在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只能减少消费量和消费品种,把消费限制在米、面、油和菜等基本消费品上。减少肉类和蔬菜消费数量,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四、对年底前农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测
影响后几个月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有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成本和粮食最低市场托市价格政策的落实。
首先,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我省经济发展强劲,对农产品需求增加,市场仍将保持旺市。从生产角度看,今年中部粮食产量和畜产品产量有望增加。根据全省2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10年粮食产量均有较大的增产预期,但随着成本的增加和生产者的心理预期的变化,农产品价格还将提升。其次,看生产经营成本的变化。由于粮价提升,农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前三个季度全国物价上涨指数虽然逐步走稳,但仍然上涨。消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农民生活成本增加5%左右。这样农产品价格提升就成为必然。另外,看今年底或明年初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落实。这个价格已成为农民、收购商的心理底线。如果在粮食市场价格可能下跌的情况下,国家粮食价格政策执行得好,就能够稳住市场,保护农民利益。
五、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畅通农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加强零售网点、批发市场以及为市场流通的仓储、中转、信息网络的建设,在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大中型批发市场,进一步发展农村网点,扩大零售业的覆盖面,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同时把开拓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多项措施,稳定农产品价格。
二是进一步控制农资价格。农资是生产的源头,农资价格上涨,势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会造成来年农产品价格的上扬。为此需加强对农资价格监测和调控,保持农资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让农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利益更多地落到农民手中。严厉打击流通环节的囤积居奇行为,落实对农资 生产企业在税收、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确保供给。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介加大对与物价密切相关情况的宣传报道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客观看待价格波动的影响,理性对待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