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新农民

  • 来源:
  • 发布时间:2007-07-27 14:43:11
  • 字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而要实现目标、满足要求,解决当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是关键。农民是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经济的主体,若要改善他们的生存现状,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必须要提高农民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一、我省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还不高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农村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生力军,他们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其掌握先进技能和提高认知能力的快慢,进而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根据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显示,在1000户样本农户中,农村劳动力占65%,其中:文盲、半文盲占9.5%左右;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5.7%左右;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39%左右;接受过高中或以上教育的只占5.8%左右。在这些农村劳动力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约为3.1%左右;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约为5.2%左右。在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村劳动力中,贫困户占比例较大,文盲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8%,比非贫困户高出13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3%,比非贫困户低1.6个百分点。在调查的贫困户中,几乎没有参加过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因贫困而上不起学,因没有知识而落后、贫困,这种恶性循环的现象应该值得我们关注了。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支撑因素,农村各项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具备客观的物质条件和较高的农民素质这两个基本因素。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因为外因是作用于内因基础之上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也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其次,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所以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国外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做法

——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开展农民教育与培训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韩国从80万农户中筛选出15万户核心农户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1999年,日本制定的新农业法中明确提出,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的核心是培育有活力的专业户。

——制定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对他们接受农业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作用,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比如,日本政府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法国政府为确保农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日本建立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实验网络,全国有专门培养专业农户的农业大学60多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00多所,并有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进修和培训组织。发达国家在引导农民创业培植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德国农民创业培训,企业承担了大部分费用和责任;法国政府设立基金会支持农民教育和培训。

——按产业化发展要求全面培养职业农民

国外在农民创业培训过程中,注重培养农民创业的各种技能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注重经营方式由个体型向产业型转化,尤其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这是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四、我省培养新型农民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省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的情况看还是存在如培训规模小、农民接受系统培训不足、农民教育的制度安排模式单一、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不对等性、农民对接受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各级财政对农民培训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已经不容忽视。

1、应继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培养新型农民打下坚实基础。在农村开展“文明村镇”和“文明守法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启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工程”,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文明风貌、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

2、做好农民培训项目。

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按照农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整体推进,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属性是教育,推广的过程就是教育培训过程。我省目前技术推广是农民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以政府的有关机构为主导,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咨询等形式向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载体,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步伐,保障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适应新时期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

4、帮助农民提高认识、转变思路。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虽然有需求,想学习,愿意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却不愿掏钱,不想增加培训成本,更怕耽误农活。让农民离开村庄到乡镇、县城参加培训或脱产到某一个学校参加学习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行的。因此应调整工作思路,把培训工作落实到村,以村为单位,围绕当地主导产业,整体推进,对广大农民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这是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素质支撑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五、对政府扶持农民培训的几点想法

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劳动力素质。农民是我国也是我省人口中最大的群体,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更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政府在以下几方面能给予一定的支持: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绩效。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部门培训机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的作用。在项目管理上,建立目标责任制,工作安排以地方为主,工作落实以业务部门为主。按照市场机制,以招标方式,确定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卡制度,凭培训记录进行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建立培训直补制度,财政补助资金采用培训券方式直接补助给受训农民。建立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了解培训工作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引入竞争机制,农民可以持培训券,跨区域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形成竞争,提高培训质量。在竞争的基础上,引入淘汰机制,对于培训合格率低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参与农民培训的资格。项目运作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全面分开的管理模式,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负责项目监督考核,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农民培训的效果。

培训内容上,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全面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按照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对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要领培训,包括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如施肥、用药、动物防疫等)以及贮藏、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经营管理知识、必要的法律常识、农村生态环境等公共知识培训,注重整体农民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增强,真正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二是加大农民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民科技培训投入,把农民科技培训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入。多年来,农业职业学校享受不到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建设的扶持,教学和培训条件落后,已影响到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基本建设项目时,把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其中,改善基层农业职业教育的落后状况,提高基层农业职业教育的培训能力。

三是出台和完善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应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投资为辅的投入体制。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使农民拥有土地使用、转让、处置、收益等权利,加快土地流转,形成一批规模农民,加强农民参加培训的经济动因。在税收政策方面,参加农民培训的企业应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政策,调动企业参加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在农业资金扶持政策方面,对于参加培训的骨干农民,可优先提供贷款和政府贴息。

 

吉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