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5年决策参考

2015年第16期(总第472期)有效化解我省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0-14 09:31:00
  • 字体:

                                有效化解我省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为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我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主动适应新常态,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节奏,抓住这一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化解产能过剩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一、我省产能过剩呈现出的特征 

  一是产能过剩具有普遍性。由于我省在落实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的不断深入,矛盾逐渐化解。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产能过剩问题正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传统高耗能行业,逐渐向汽车、房地产、冶金、矿产、建材、风电等行业扩张,致使这些产业的生产、投资、效益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国家及地方的优惠政策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各地区主要发展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项目,趋同性明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再加上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的影响,我省工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且有蔓延趋势。 

  二是产能过剩具有结构性和体制性。我省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最先进入计划经济的区域,同时也是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相关经济制度都保留了计划经济特征,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彻底,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从而导致“体制性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能源等行业。同时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形成“结构性产能过剩”,如玉米深加工行业,由于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国外低廉木薯淀粉冲击等原因,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整体疲弱,华北地区去年7月份以来开工率不到30%;东北地区加工链条短、产品“同质化”严重,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凸显。 

  三是产能过剩化解具有复杂性。我省产业发展不均衡,产能过剩情况较复杂,国家提到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规模和实际产量相对较低。目前全省钢铁实际产能1680万吨,占全国的1.6%,各类钢材消费总量在2000万吨以上,属于钢材消费量净流入省。但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普遍属于违规建设产能;水泥实际产能5719万吨,占全国的1.3%,虽属净流出省,但每年熟料和水泥输出仅为500万吨和400万吨。水泥行业在一些地区企业分布过密,同质化竞争激烈;电解铝实际产能10万吨,占全国的0.35%,已不具备实际生产条件,未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平板玻璃实际产能1572万重量箱,占全国的1.6%。虽然产能规模不高,依然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急需产品升级换代。 

  二、我省形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 

  一是市场不振致需求减少。为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一揽子的经济刺激政策,加上地方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经济刺激规模远远超过4万亿,致使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新常态下消费和投资增速均出现一定的回落,内需的放缓难以消化大规模的产能,出现产能过剩。而金融危机爆发5年之后,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动力又依然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和增长回落的局面,造成我国外需也明显收缩,难以化解当前明显过剩的产能。 

  二是落后设备致产品更新换代慢。由于我省企业大部分机械属于陈旧落后设备,而且我省工业行业没有设立淘汰落后产能的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奖励支持的门槛又高,使企业在拆除落后设备方面的资金压力较大,影响企业拆除落后设备的积极性,也使得产品更新换代速率低,形成产能过剩的产品较多。 

  三是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刺激。如国家为鼓励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在这些领域的财政补贴、出口退税等政策力度,再加上地方政府配套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省相关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甚至在某些行业,企业本身没有利润,仅依靠出口退税就可从中获得收益。对此,政府的政策应该有所调整,补贴应随产业的逐渐成熟而减少,直至最后放任市场抉择。 

  四是政策有效性不高致服务信息不足。信息不对称造成地方政府、企业不能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或理性的投资决策。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造成所有企业投资生产能力的总和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不少企业为了避免丧失市场机会,产能规划一般都适度超前于市场需求,窖藏一部分生产能力,从而造成市场需求高峰到来之前的产能过剩。 

  三、化解我省产能过剩的措施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一方面应该从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退位”,进一步加强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要主动“补位”,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理顺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设立设备规模、工艺水平、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阻止低水平、低效率生产能力的进入和扩张。 

  二是建立产能利用率评估和预警制度。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动态监测分析,定期发布产能利用率指标。产能利用率是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很好的领先指标,对正在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也具有警示作用。如美联储每月公布一次产能利用率情况,报告上一个月的内容。当前我省应尽快建立科学的产能过剩评价体系和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确定适合省情和经济、行业发展阶段的判断产能过剩的标准,建立定期的产能利用情况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汽车、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发展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升以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为核心要素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充分落实好国家和我省技术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发挥增值税进项抵扣、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税等政策作用。强化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传统装备和生产方式的优化改造。引导企业优化产品需求结构,大力支持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产能过剩行业的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性能和设计、制造、管理与服务水平,推动我省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时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 

  五是融入“一带一路”,加快产能海外转移步伐。“一带一路”周边大部分国家近年经济增长放缓,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硬件设施,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尤其是与我省接壤的俄罗斯、朝鲜两国。借“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应大力发展与两国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充分利用我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丰富经验,抢抓机遇,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鼓励风电、钢铁、玻璃、水泥、汽车、食品加工业等产能相对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加快产能海外转移步伐,带动装备、技术、资本及劳务输出。 

  六是建立多渠道化解产能过剩机制。行业和地区不同,产能过剩的原因也有所差异,为全面化解产能过剩,应建立多渠道化解机制。建立健全项目信息库和公开制度,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投资项目备案系统;完善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现有国家和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制定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完善职工安置措施,确保化解产能过剩企业职工安置政策、资金、服务到位;建立健全用地、环保、安全和质量监督常态管理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环保补偿责任制等。 

  七是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国家寄厚望于新型城镇化,把其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动力和路径。我省要加快适应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的需要,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绿色建材工程,鼓励发展绿色安全节能建筑,提高建筑用钢、混凝土以及玻璃等产品使用标准,带动产品升级换代。推动节能、节材和轻量化,促进高品质钢材和铝材的应用,满足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作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工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