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4年决策参考

2014年第12期(总第436期)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制约因素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04-01 09:18:00
  • 字体:

                                     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制约因素 

                                                      ——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系列之二 

    

  一直以来,吉林省工业化对城镇化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对工业化支撑作用有限,二者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究其根源,我省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和城镇体系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制约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产业结构失衡的制约

  目前,吉林省三大产业结构失衡。重工业比重偏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足,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工业化对就业拉动有限,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1、重工业比重偏高

  重工业比重偏高影响吉林省工业化质量。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只有首先提高工业化的质量,才有可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2012年吉林省重工业占工业总值比重为    72.5%,高于国家71.4%的平均数字。吉林省重工业大多起步于计划经济初期,产业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附加值不高,影响了吉林省工业化的质量。工业化质量不高,导致工业及相关服务业的集聚效应不强,外部效应不显著,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这是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度差,一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工业比重偏高还导致对就业的拉动有限。近三年,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能够带动就业增长0.45%,而吉林省仅能带动就业增长0.07%,与工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不匹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吉林省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重化工业,产业集中度高,技术装备先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吸纳就业非常有限。如1978-2012年,一汽集团整车产量增加了29倍,但就业人数仅增长了4.5倍。在吉林省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的重工业对就业拉动不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极大的降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拉动作用。 

2、农村现代化水平不足   

  农村现代化水平不足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获得大丰收,2012年达到了3343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1083.4万吨、增产50%。但是,受农村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吉林省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基本没有改变,农业组织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未能全面提升,土地无法实现集中连片耕作。吉林省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012年,吉林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412.11亿元,仅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1.82%而从业人员比重高达42.90%,接近就业人员总数的一半。大量劳动力资源被固化在农业的初级生产中,无法走出农村,进入工业化生产,带动城镇化发展,影响了吉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3、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业发展滞后阻碍了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并向纵深发展。按照一般规律,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工业分工逐步深化,对专业化服务经济的需求提高,服务业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专业化服务能够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工业化水平,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增加资本积累,提高城镇居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目前,吉林省工业化水平已经处于中级阶段,服务业发展却明显滞后。1982年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8.8%,落后全国平均水平3%2012年该项比重为34.8%,落后全国平均水平9.8%,落后国家整体水平5年以上。2007年以来,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也呈现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6%,降至2012年的11%。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吉林省工业化进入更高阶段的障碍,以及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制约瓶颈。 

 .......

(如需全文请与作者联系)

 

作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傅 博  马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