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3年决策参考

2013年第17期(总第406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16 13:37:00
  • 字体:

                               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增强,我省也在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与关注。2011年,我省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小学提高到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提高到700; 投入51.5亿元作为校舍安全工程的资金保障;投入资金2.8亿元,对859所乡镇中学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进行标准化改造。这些投入尽管为我省农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一些现实问题与新生矛盾仍然存在。 

  一、农村义务教育主要问题 

  1、撤点并校后频现弊端 

  由于农村生源逐年减少,一些村小已名存实亡,“撤点并校”成为势在必行,然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是交通安全存隐患。乡村学校撤并后,一些村屯相隔较远的学生不得不到离家很远的中心校上学。条件好些的中心校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校车,条件差的,就只能几个人合租较为简陋的私自改装车辆上学。车况差、超载、司机无证驾驶等问题,使学生的交通安全存在很多隐患。 

  二是农民家庭负担加重。并校之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的一些家长选择了陪读,增加了租房费等一系列开支。这些支出带来的上学成本压力,使很多农民家庭负担加重。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里负担不起学费而导致新的辍学率反弹的现象。另外,由于家长时刻都会担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行程,给家长增加了不少精神负担。 

  三是寄宿学校发展与管理待完善。学校撤并后,许多地方出现“巨班”现象;大多学校都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经验,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和完备的寄宿设施及环境;新学校的师资大都来自撤并的学校,教学质量也并没有相应提高,限制了“新学校”的发展。如桦甸的部分中心小学,因寄宿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现在学校面临着需要改建或扩建学生宿舍和食堂、购置校车等诸多困难。 

  四是学生住校后的隐性危机凸显。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10岁以下低龄学生寄宿,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使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适当的疏导,造成性格上的偏执,出现逃课、打仗、捣乱课堂秩序等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育资源不均衡 

  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试验、电教仪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落后、匮乏,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仪器的落后,不少课程都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环境上,农村中小学校舍、学生的住宿、就餐条件都较差。如大安市城乡中小学楼房比例为52%,农村中小学的楼房很少,仅有月亮泡、舍力、四棵树等8个乡镇,而且大多是中心校。 

  3、农村教师队伍薄弱 

  一是年龄偏大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学校四十五岁以上教师占总数的70% 以上,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教学方法与观念相对滞后。二是近年来毕业的新教师,教学经验有待积累,同时,因编制限制,部分人进不了教师队伍,少数即使进了农村学校,往往也难扎根,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三是语文、数学任课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音、体、美、英语教师十分缺乏,无法保证农村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四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流失严重,优秀教育资源严重失衡。 

  4、辍学之风又有所抬头 

  一是新读书无用论影响辍学。近几年,受就业形势不乐观、职业教育不发达、书本知识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家庭困难且成绩不好的孩子,对教育需求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二是农村教育滞后影响辍学。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比例较低,更无望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使学生丧失了继续努力读书的信心,成为辍学的另一重要因素。如大安市,城市中学考入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为27%,而农村仅为18% 

  二、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综合教育学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综合教育学区即在县域内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按人口分布状况、学校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以及今后教育规模等因素,将全县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设立一个学区中心校,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具体负责本学区内的各类教育工作,适时相应撤消原乡(镇)中心校(总校)。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在一些乡(镇)人口规模较小、学生生源较少且分布零散的地区实施一个学区函盖两个或两个以上乡的全部或部分地域面积,将多个乡镇划分为若干教育学区,乡镇中心学校不再承担教育教学业务管理职责。 

  二是在人口较多、生源充足的乡镇实行在同一个乡镇内划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学区,直接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实行教育资源统一调配、教师合理流动、生源适度引导,促进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资源均衡化配置及学区内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一乡(镇)一学区,即学区范围与乡镇行政区域完全重合。这是在乡镇区域范围内,将全乡中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由一套班子统一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在本乡区域内统一调配,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别,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一是创造培训机会,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各级主管教育部门应创造条件,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保证每位教师每年都能参加一次省里或地区级的专业培训,同时为愿意继续深造的教师提供必要经费资助。 

  二是加强城乡学校互动。城市重点学校与乡村学校增强交流互动,制定优秀教师定向帮扶计划,并使之成为常态化。优秀教师实现定向流动,流动期为一到两年。教师在定向交流期间,要在帮扶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并为帮扶学校指导一到两名青年教师,提高这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加强英语和音、体、美等学科的设置。应重视农村学校的英语、音、体美等学科的教育,启用专业老师专职任教,这不仅能丰富农村学生的学校生活,同时也能使农村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锻炼,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四是减小城乡教师待遇差距。从提高老师待遇、改善其教学和生活环境、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入手,调动农村年青教师的积极性,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如,提高全体农村教师的基础工资水平;在评定职称,晋升工资、评先选优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对在农村基层学校服务了一定年限的教师,应该建立退出机制,并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坚持长期教学的教师,应该放宽退休限制,提高退休待遇。 

  3、集中力量缓解上学难的问题 

  一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利用健康教育实践课学习交通安全、饮食卫生、防拐骗等常识,使学生掌握自救与互救的方法。定期组织观看安全教育纪录片,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学校应成立安全应急小组,设立通讯站,由专人负责,24小时有人值班,使学校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 

  二是实行学生专车制度。地区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运营企业,应合力开通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学校应支持家长联合雇用专车,沿途定时间、定地点接送学生。 

  4、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全面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 

  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参照城市学校的标准,全面完善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各项设施、设备,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应配备专业、专职教师负责学生生活管理及心理健康指导,保证每个学生安全、健康的度过青少年时期。另外,有关部门还应建立和完善奖学金、助学金、扶贫救助等助学机制,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