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期(总第358期)
国内有关城市一体化模式的借鉴与思考(三)
——“杭海一体化”形式
一、“杭海一体化”形式
杭州市面积1.69万平方公里,2011年生产总值7011亿元,人口870万。海宁市是杭州的近邻,与余杭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面积700.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5万,2009年海宁市实现生产总值371.77亿元,分别是杭州的4%、7%、5%。“杭海一体化”是杭州以“曲线”方式东扩海宁,而海宁主动靠近杭州、服务杭州的一种形式。从2002年开始,海宁就积极靠近、服务杭州,争取与杭州同步发展。特别是2007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经国务院批复出台,该规划中杭州市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海宁进一步承接了杭州东扩战略。近年来,海宁在接轨杭州、融入杭州都市圈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基础设施、区域市场、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努力实现与杭州的“一体化”,在交通、规划、产业等方面实现了有形对接,在人才、信息、教育资源等方面实现了无形共享,城市间边界概念正在杭州都市经济圈内消失。其一体化形式主要有几个要点。
(一)全面实施连杭经济区开发建设,合力培育优势产业。2007年海宁在两市接壤的杭州区域组建成立了海宁市连杭经济区,该区域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20万多,包括许村镇、长安镇和海宁对外综合开发区、临杭新区(简称“两镇两区”)。其中,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总规划面积20.2平方公里,紧靠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和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集工农商贸游于一体的省级开发区;临杭新区成立于2006年,位于海宁与余杭区接壤处,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连杭经济区内有杭资企业200余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八成以上,利税贡献率九成以上。其中,落户并多次增资的“娃哈哈”,成为海宁连杭里程中最具符号意义的一家企业。
(二)加强规划与基础设施的对接。海宁编制完成了《海宁市连杭经济区总体规划》,并加强与杭州城市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对接,在产业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进行零距离对接。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启动接轨杭州民生工程。杭州与海宁已有4条公交线路相通;杭州的电话、自来水、天然气已经接入海宁连杭经济区;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成为杭州医保定点医院,长安中心幼儿园与杭幼师幼儿园进行合作办学;与余杭区和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干部交流培养、建立了警务合作关系等。此外,海宁市还在电话资费同价、人文对接、干部(人才)互挂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启示及建议
1、海宁主动联动杭州,成为弱市主动向强市靠拢,共同发展的范例。海宁在加强与杭州的合作中,始终认为杭州是大都市,经济实力雄厚,海宁需要接受杭州的经济辐射。初期曾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海宁是县级市,杭州是副省级城市,两者级别不对等,对接工作受到限制;二是杭州与海宁的资源共享存在欠缺。杭州人到海宁买房,子女是否可以有杭州户口,是否可以共享杭州的优质教育资源等都难以解决。海宁从解决这两个问题出发,积极进行了探索。2002年12月,海宁将与下沙交界处农发区的3000亩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杭州市政府,企业税收仍归海宁,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招商和开发。在全国率先开辟了一条跨区域合作开发的新途径。2007年,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接轨杭州战略,加快推进海宁市连杭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接轨杭州,海宁市专门组建连杭经济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圈出市域西部“两镇两区”联动杭州。2009年,杭州的二环线规划再次向海宁腹地纵深挺进。这种‘越界’,海宁“不闪避、不设障、主动靠”。海宁认为,对接杭州,不是单一的承接杭州外迁企业,而是在双方谋求共同发展的步调中实现功能互补、全面接轨。在土地、交通、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有形对接的同时,两地间无形的对接显现出更大的张力。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海宁与杭州在旅游、科技、商贸等诸多领域展开合作。弱市主动与强市合作,在未来发展上可以共同成长,弱市变成了强市。建议对长吉两市中间地带的县市广泛宣传杭海一体化的成果,打消其顾虑,并对主动与长吉两市对接的城市予以表彰奖励,让他们成为长吉一体化的动力。
2、两地的合作,有其历史的渊源。海宁与杭州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海宁位于浙江钱塘江下游,在版图上与杭州不可分的历史延续了1300多年。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等五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经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等历朝,一直到1927年杭州初置市,海宁与杭州才脱离行政辖属关系。但海宁与杭州经济的交往从没有停止过。海宁人春天爱逛西湖,杭州人秋日喜看钱潮。两地相融,总有历史、经济、人文等因素。从长、吉的100多年历史中,长吉两市一直是吉林省的两个主要城市,多有合作和交流。在清末、民国及解放初期,吉林市是吉林省省会城市,吉林省省名即来自于吉林市。南满铁路建成之后,得铁路之益的长春在发展上逐渐赶上吉林。伪满时期,长春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在吉林省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吉林。加之吉林区位偏东,长春最终在1954年取代吉林成为省会。长、吉两市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汽车、石化是长吉两市的主要产业,发挥优势互补,可以使我省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些都需要宣传。
3、交通同步建设,成为海宁接轨杭州的“破冰之旅”。公交一体化将都市圈城市串珠成链。2002年经过海宁境内的杭州绕城高速东线建成通车。“断头路”、“泥沙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公交往来海宁和杭州。海宁市许村镇与余杭区临平的人民大道在2009年建成通车,海宁市连杭经济区春潮路、启潮路与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文汇北路实现对接。值得一提的是,与德清、海宁与杭州间的城际公交相比,由两地长运集团公司共同投资的安吉—杭州的城际巴士也正在按公交化模式经营,成为两地公交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与创新。2011年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公交一体化最成功的范本,K588因贴上“国内首条跨区域公交线路”的标签而成为关注焦点。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则更像是进入同城时代的一次“全民宣告”。 2011年6月,杭州地铁一号线试运行。2012年国庆,杭州地铁1号线将开通试运营,接入海宁 。一体化从哪里入手,是通讯还是交通,是产业还是人文。参考杭海经验,把长吉交通作为一个主要突破口,是我们的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