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2年决策参考

2012年第10期(总第357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08 14:57:00
  • 字体:

                        国内有关城市一体化模式的借鉴与思考(二) 

                                            ——“西咸一体化”模式 

    

  一、“西咸一体化”模式 

  “西咸一体化”模式是陕西省在推进西安、咸阳两市一体化过程中逐步形成。西安、咸阳两市同处关中平原中部渭河流域,相距25公里。西安市面积9983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846万,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3241亿元。咸阳市这三项指标分别是西安的102%63%33%。按照陕西省规划,两市将在西安、咸阳结合部新建西咸新区,形成一体化的大西安(如图示、深色部分为西咸新区)。西咸新区将投资1500亿,超过西安目前建成区面积,进而形成西安发展新格局。2020年西咸新区人口要达到150万,是目前西安市人口的一半。以西咸新区建设为核心的“西咸一体化”模式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西安、咸阳两市的接合部设立西咸新区。西咸新区以渭河为中轴线,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控制范围882平方公里,是新城市核心,其中74%土地属于咸阳。新区分为沣渭新区、泾渭新区。沣渭新区规划建设城市特色功能区、生物和环保产业聚集区等,泾渭新区规划建设咸阳空港产业园、五陵塬历史文化产业聚集区和现代产业聚集区,同时建设渭河生态景观带。新区管委会已经完成战略规划、分区规划及土地、文物保护、文化产业等各专业规划编制工作,至20117月份完成投资460亿,26个项目集中开工。目前,5个区内项目基本落实。 

  二是新区中超出两市管理权限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变革分为两个阶段。20102月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挂牌成立。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分别为两市政府派出机构,受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两市政府双重领导,分别负责各自分管区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以渭河为界,西安沣渭新区负责3个区、咸阳泾渭新区负责2个区,以两市为主体。这是第一阶段。20116月陕西省政府将过去协调性的西咸新区办公室升格为实体管委会,并由一名副省长兼任管委会主任,新区建设管理以省政府为主体。这是第二阶段。    

  三是新区“田园城市”的建设理念。西咸新区以社会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农业作为支柱,打造“现代田园城市”。概括为:“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联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整个西咸新区内水域、农田、文物保护、生态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占到了70%以上。西咸新区规划建设18处生态田园小镇、28个社区,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让农民成为都市产业工人,从事农业产业劳动。西咸新区的现代农业作为都市产业的一个部分,不仅有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还有一些花卉、园林种植等,山水田园映衬都市风光。 

  二、“西咸一体化”模式对推进长吉一体化的启示及建议 

  (一)两市一体化要找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多年来西、咸两市都有一体化的意向。虽然咸阳市积极性小于西安市,城市空间曾向反方向发展。但是,经过多方面接触、探索,200212月两市还是签署了一体化协议并编制出“西咸一体化”规划,提出“八同四化”目标,即“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逐步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2003 3月两市制定西咸经济一体化工作方案,联合成立“西咸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 7月两市通过《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20069月西、咸又签订了《西安-咸阳产业合作战略框架协议》。但是,至2010年初,经过8年的发展,由于行政区划及利益纷争的无形阻碍,最后也只有电话区号问题得到同城,其他没有实现。这个阶段虽然西安、咸阳经济总量都得到快速增长,但是,西咸一体化步伐却迈得很慢。两市的产业融合举步维艰,基本没有成功的案例。概括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市在产业布局、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分配等具体业务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利益分割严重,缺乏认同感。两市各自追求经济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财力不能有效集中,争上项目,浪费资源。这使得难以给投资者创立良好投资环境,导致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为解决这些问题,陕西省政府提出了双方都接受的方式,共同建设西咸新区,西安市在新区中负责三个小区、咸阳负责两个小区的建设,力量被集中了起来。一年的运行实践,这个方案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仍不理想,这才有了省政府统筹的新方案出台。目前我省的长吉一体化中,长春、吉林各自为政,缺少对接的实际动作。目前我省长吉一体化规划基本完成。因此,建议长吉一体化过程中,以九台为中心,建立长春、吉林两市共同管理的“开发新区”。新区建设分属长、吉两市。在同一规划的基础上,由两市分别组织力量投资、管理。 

  (二)建立省级高层协调机构对新区建设意义重大。协商、对话、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无疑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备要素。但是当意见不同时,同级两市之间缺少决策机制就显现出来。特别是西咸新区规划范围横跨两座城市,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没有更高一级政府强有力推进,单靠两市自行磨合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陕西省最初确立的推进思路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西咸新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协同部门,指导西安、咸阳两市的建设。但是这一思路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西咸新区仍然被两市分而治之。由此陕西将管理体制调整为“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体制。建议长吉一体化过程中,新区建设统一归新区管理机构管理,新区管理机构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并遵循“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原则,由省政府直接决策。 

  (三)“田园城市”创新了城市发展形态,使城乡建设融合,有效破解了失地农民进城就业、城市污染等难题。城市化过程中必然要产生两个问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和逐步工业化的城市。第一个问题解决不好会造成社会动荡。培养和引导农民在失地之后快速转变生活方式,融入城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为城市化提供劳动生力军。第二个问题解决不好则使城市污染逐步加重。西咸新区发展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正是有效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西咸一体化是“城市同城化”,小镇、社区之间由田园式农田相连,避免了大城市无限扩张。西咸新区范围内的68万农民,就近转移,融入新区,成为新型市民。对于长吉一体化中长春、吉林两市中间地带建设,建议在“开发新区”建设中,建立田园式新城,合理布局一定数量的田园小镇。为使农民成为新型市民,要建立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机制和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由于改变农民户籍为城市户籍成本较大,短期内可不解决户籍问题,仅使农民融入田园建设,从事农业劳动。在条件具备后,再处理这个问题。 

  (四)一体化需要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陕西省政府发布了“十大支持政策”,提升西咸新区的竞争力,同时发布了投资优惠政策33条,吸引外来投资者。其主要有:首先是财政金融政策。设立了西咸新区建设30亿专项资金,其中省财政出25亿、西安3亿、咸阳2亿,并争取各金融机构的配套,专项用于西咸新区重大或标志性基础设施、渭河生态景观打造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省级其他专项资金也给予适当倾斜。支持两个新区管委会分别组建投资开发公司,发行1030亿元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支持。其次是土地政策。西咸新区建设用地指标纳入省级土地调控计划,由省政府统一进行调剂。充分运用城乡统筹建设的先行先试权,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方式和补偿机制。第三是投资政策。优先布局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大规模进行招商引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宜在关中布局的产业项目,优先在新区内安排。凡能够在新区建设的项目,原则上不在其他区域布点。建议在我省已经出台的特色城镇化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促进长吉一体化政策,设立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