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11年决策参考

2011年第26期(总第336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5-07 13:05:00
  • 字体:

                    吉林省县域“三化”统筹发展状况研究报告 (四) 

八、吉林省县域“三化”统筹发展存在问题 

1、县域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低 

吉林省县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县域间差距拉大。2009年吉林省40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是前郭县为266.08亿,最小的是长白县为17.39亿,两者的差距为148.6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多的是延吉市为35020元,最少的是和龙市仅为10454元,仅为延吉市的三分之一。县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延吉市为7220.55元,最低的是通榆县为2717.17元,两者差距为4503.3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是延吉市为1100451万元,最低的为长白县49013万元,仅为延吉市的二十二分之一,两者差距悬殊。全省40个县市的年平均财政收入为34234.325万元,财政收入最高的是延吉市为113827万元,是平均收入的3.325倍,最低的为长白县11900万元,仅为平均水平的34.76% 

2工业化进程缓慢,主导产业少 

从前面工业化排名中可以看出,40个县市中工业化得分在零以上的仅有21个县市,还有19个县市得分为负。2009年吉林省40个县市第二产业产值为1754.0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4226.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505%,而同期吉林省第二产业产值为3541.9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7278.7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66%,全国第二产业产值为15763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343464.6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吉林省县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均低于全省水平和全国水平。具体结果如表17所示: 

11       全国、吉林省、吉林省县域第二产业水平及所占比重 

区域\指标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二产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吉林省县域 

1754.08 

4226.09 

41.505% 

吉林省 

3541.92 

7278.75 

48.66% 

全国 

157639 

343464.69 

46% 

3、城镇化差异显著,城镇化率低 

吉林省40个县市就城镇化水平来说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县市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值为26.45%,城镇在岗工资平均值为18282.73元。第二类县市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值为50.6%,城镇在岗工资平均值为21469.65元。可以看出,这两类无论从城镇人口比重还是城镇在岗职工工资等方面来说都有显著差异。 

2009年吉林省县域总人口为1854.44万人,城镇非农村人口为597.14万人,非农村人口比重为32.2%,而同期吉林省全省非农村人口的比重是45.1%(同期吉林省城镇人口比重为53.32%,全国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6.59%),可见吉林省县域城镇人口比重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传统农业效率低,农业比重大  

传统农业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2009年末,吉林省县域机耕面积为3520千公顷,耕地总面积为4802.72千公顷,机耕面积所占比重为73.29%,离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九、对策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突出“发展”、“民生”两个关键,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实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今后工作的要务。 

1、提升县域竞争力,缩小县域差距 

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扩权强县”的决定,先后三次向县(市、区)下放一系列管理权限,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省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家开发长吉图战略的实施,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的政策环境。吉林省县域发展可以以长吉图先导区为引擎,利用好这个平台,提升县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各个县市协调发展,缩小县域之间的差距。 

长吉图开发开放的一个重点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因此,吉林省各个县市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合作这一良好机遇,利用外资实施产业承接,积极发展对外贸。吉林省有延吉市、珲春市、图们市和龙井县这些国家一类口岸,这种地理优势将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全省40个县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县市应该找准自己发展条件的优劣,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合理利用提高效率。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合作,落后的县市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承接制造业,这样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又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2、提高工业化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工业化水平低是吉林省诸多县市经济发展中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沿海发达县市相比,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在于县域工业发展滞后。无工不富,因此,强调“兴工富县”对于农业比重较大的吉林省来说具有普遍意义。 

发展县域工业主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以扶持和培养县域集群经济为突破口,以产业集聚为中心,抓住企业、政策、项目三条主线,实现“作强大企业、优化中小企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但是对于粮食加工来说,粮产区各个农业大县都争相上项目,结果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合理规划县域工业布局,由工业集中区向主体功能区过渡,实现县域工业集群化发展,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县域工业整体竞争能力就非常必要。以产品市场好的企业集团为中心,分行业制定做好上游产业发展,延伸下游产业链条,节约成品,提高效益。 

3、推进城镇化进程,协调城乡发展 

城镇化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关键点。城镇化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着力提高城镇的经济辐射、人口吸纳功能,使小城镇起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率先发展小城镇,增强乡镇的经济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县域经济文化发展最活跃的场所,成为吸纳大中城市先进要素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快速发展的枢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功能完备、特色突出和的原则,合理化布局,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人口多渠道、多方位流动,形成层次分明,规模完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加快人口聚集,放宽城镇准入条件,着力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人口二元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县域城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激活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了人口流动的趋势。对于人口流动过快所带来的负影响,应该认真评估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水平,革新劳动力就业市场,为促进农民就业提供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稳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体现在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比例增加,同时也体现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对进城农业人员的教育不容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产业工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产业工人的作业技能和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溢出效应,能够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职业培训网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4、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提高现代化水平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县域突破就是一句空话。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重点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吉林省粮食资源、畜产品资源、特产业资源和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好重点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制定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必需立足省情,采取符合实际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措施。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监督机制,保证农业建设基金专款专用,开辟多元化农业投入渠道。吉林省有诸多大专院校,可以让大专院校和各县市结成对子,引导涉农专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成合作化经营。利用好吉林省农博会的优势,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绿色农业和高附加值项目,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广泛宣传农业科普知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对农民实施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从农民当中培育现代化农业的经营主体。把科技应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用农业现代化技术淘汰和更新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