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09年决策参考

2009年第46期(总第260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1-24 16:02:00
  • 字体:

关于我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日,我们到长春、四平、松原、白城等粮食主产区,对部分玉米加工企业原料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总体看,各地原料供需总量平衡,但因政策、价格、资金、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目前企业原料出现结构性、暂时性短缺,下半年缺口达到30-40%,严重威胁该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今年在低温和旱情的影响下,我省粮食生产较往年不足,玉米加工企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一、“用不起”引发原料短缺 

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核心区,玉米常年产量为1900万吨,年加工量800万吨左右,占商品量的40%左右。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市场供应量充足,现在出现了原料不足问题,调研中我们发现,原料并非不够用,而是用不起。 

1.“政策市”助推高成本 

受国家政策性粮食购销影响,玉米价格居高不下。截止到今年6月末,我省政策性收购量占全省玉米总量的73.8%,占商品量的80%。农民手中已经没有余粮,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和非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库存量也非常少。竞价销售国储粮成为玉米市场供给的主渠道。而恰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成品市场严重萎缩,销价处于低迷,企业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叫苦不迭。一位企业老板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用计划经济的原料,生产市场经济的产品”。尽管当前国内玉米淀粉价格达到了246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升了4%,但远不及加工成本15%的上涨速度。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大型企业加工每吨淀粉亏损     140/吨,中小型企业亏损300/吨。所以大多数企业仍旧采取少开工或不开工。 

2.粮库出粮暗藏玄机 

在原料成本问题上,企业普遍反映粮库卖粮收取相关费用高。以一吨玉米为例,企业要缴纳出库费30元、质检费6元、保管费7/月,共计43元。企业认为,出库费即装卸费,市场价仅为5/吨,保管费也就是6元,而且在企业认可入库质检等级的基础上,出库质检费完全可以不收,这样算下来,企业每吨粮出库费用多出32元。同时,粮库出粮还存在卖给企业陈粮、增值税发票不能即开即领、在收购时开库晚、压等压价、网点少等诸多问题。尽管国家对主产区企业给予补贴150/吨的政策,算下来,企业最后拿到的不足100/吨,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据了解,今年的国储粮存放空间已经不多,粮库自身面临陈化粮倒库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到底能不能保障,企业的效益到底能不能提高,都被打上了问号?现在社会流传一句话:国家一年托市,粮库无论是公家还是个人,五年的钱都够了。 

3.缺“钱”使国储指标粮看着好、吃着难 

调研中发现,国务院出台对主产区深加工企业进行补贴的政策,并没有发挥最大效用,主要原因是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深加工企业每吨可以进行150元的价格补贴,同时,为了保证企业将玉米用于生产而非流通,需要提前缴纳150/吨的保证金,补贴有效期为811月份。这样就出现几个问题:一是企业需要一次性缴纳指标保证金,负担过重。以吉林德大为例,11万吨指标粮需要缴纳1650万元,对本处困境的企业来讲,只能形成短缺—赊购—高成本—短缺的恶性循环;二是国家托市政策引发玉米价格“产销区倒挂”,补贴政策不足以抵消高成本。政策实施后,华北地区成为全国玉米价格的洼地,东北深加工企业丧失了原有200-300/吨的原料成本优势;三是8-11月份的有限时间,进一步增大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难度。同时,企业还反映每年省里出台各项专项资金扶持申请费时、费事、费力的问题。一户企业的申请资料就要装三大纸盒箱,即便申请成功也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后面还要跟着繁芜的检查,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 

4.酒精、淀粉等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关乎产业发展的最根本性问题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2008年间,世界酒精产量增长了近一倍,年增长幅度在25%左右。而我国2004-2007年酒精企业单位数平均增速达到了23%左右,行业资产总额增长幅度达到了140%以上,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但因原料成本在酒精成本核算中比重超过了75%,从2008年开始,受需求市场萎缩和原料成本上升的影响,该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50%,效益大幅下滑。淀粉行业也是起步于十五期间,发展迅速,直到2008淀粉行业各类产品产量与2007年相比仍是有增无减,但企业获利一般都比2007年降低50%以上。但吉林省的华润赛力士达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倒是很好的范本,在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下,并没有受到太大波及。主要是因为淀粉产出后继续深加工为麦芽糊精,此类产品占全世界需求量的70%。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 

二、对策建议 

1.让具有收购(经营)资质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代收代储。一是由省政府协调中储粮公司,与其签订框架协议,充分利用地方龙头企业的收储能力,代收代储;二是可直接向国家申请,建议把政策性购粮指标直接或部分分给主产区政府,增强地方调控能力,避免阶段性卖粮难。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粮食加工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将龙头企业的收储功能考虑到粮食应急预案等政策措施当中,使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浑然一体。 

2.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大《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的督查力度。特别是对“组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公司”等政策措施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细则,真正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平台,切实做到企业需要流动资金时贷款方便。同时,减化手续,提高效率。 

3.尽量降低企业购粮手续费。企业普遍反映粮库收取费用过高,150元/吨补贴已经包含了出库费,企业提取粮食时不应再缴纳,如果缴纳,应退还企业。对于购买临储玉米每吨收质检费6元,因所售玉米全部是经过检验合格的临储玉米,不需再重复检验,也应取消。 

4.建议按一定比例缓征酒精、淀粉税。目前,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农产品增值税及酒精消费税征收有关政策,这表明酒精及淀粉等产品税费已经开始进入调整阶段。我省可考虑在此特殊期间按一定比例暂缓征收酒精消费税。因为我省只有30%左右的酒精用于生产白酒,主要用于化工行业。而淀粉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属于粗加工范畴,可参考划归到食品加工类税项,由现在的17%税率调整到13%,暂缓征收4%的税赋。 

5.制定《吉林省玉米加工产业重组政策》。现阶段是我省玉米加工产业整合的最佳时期。政府应支持龙头企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扩大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淘汰或限制低于50万吨/年玉米加工能力的装置;开发支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装置;鼓励具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企业发展;环保设施起点要高,保护环保达标的企业;合理布局,保护现有产能,抑制新上项目。 

6.向国家建议变托市为直补。托市政策意在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种粮积极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而不是为了限制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发展,但现在看来企业为此受损严重。我省应向国家建议调整托市政策,由托市变为两头直补。即对农民按照粮食的产量、质量补,把钱打到专为农民开通的一卡通里,对加工企业按照加工量直接补贴。 

         

作者: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产业处 

责编:陶思佳 胡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