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09年决策参考

2009年第42期(总第256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1-24 15:58:00
  • 字体:

                                我省发展中小型玉米 加工企业的基本分析及对策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借其优势凸现了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此间产生了多个大型企业,并正在向规模化、现代化、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几乎遍布于全省中小城市郊区、农村乡镇,它们是在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既有星罗棋布的不规则性,又有围绕玉米产区的相对集中性,还有大型玉米加工企业的卵翼带动性。从总的情况来看,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宛如一把双刃剑,既存在着投资少、起步早、见效快等立竿见影的优势,又显现出规模小、发展慢、后劲差、污染多等难以克服的劣势。我省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其间涌现了一批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延边三玄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双飚薪食品玉米深加工有限公司、敦化敖东食品有限公司等,他们生产的玉米特强粉、玉米营养面、降解餐具等产品享誉全国。不能不看到,我省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有环境污染破坏了周边环境,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村民与企业的和谐稳定,进而限制了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歧视性政策使其不堪重负,甚至难以维继;各种综合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其持续发展受到遏制。 

就玉米经济发展的远景而言,我省发展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支撑条件。从经济条件来看,我省盛产玉米,丰富低廉的生产原料和劳动力实际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大型企业不屑一顾而中小企业生产的玉米终端食品(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用餐食品、专用食品等)具有营养价值高、销路较好、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从技术条件来看,一般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科学合理整合优化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产流程,围绕营造“玉米小食品”为主体的加工项目,建立适度规模的关系人民生活的“社会大产业”,甚至促其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变成“小巨人”是完全可能的;从环境条件来看,由于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政策条件进一步宽松,极有可能形成一批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玉米加工企业,也因为环保门槛不断提高,一些污染严重的小淀粉、小酒精企业必须退出市场,面临两难的选择。 

我国玉米加工产业已经步入转变增长方式的新时期,这对我省发展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是明晰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玉米食品加工为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发挥吉林玉米资源比较优势,着重于资源节约,提高原料综合利用率、产品的技术含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吉林特点”的资源消耗低、产品附加值高、竞争力强,且又生态环保规模适度的中小型玉米加工产业集群之路。二是把握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的原则,做快、做大与做好、做优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引导、扶持与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谋划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严格执行核准、备案管理机制,统筹区域经济布局,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促进全省中小型玉米加工业良性健康发展。四是确定主推品种。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的需求,我省现阶段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应以生产精细玉米食品为主,辅之以其它品种。主要有果实加工食品,玉米花粉加工食品,其它加工食品。 

据此,对我省发展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实行生产企业环境准入制度,提升中小型玉米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一是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要加大环境治理资金和技术投入,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和“末端治理”的污染治理传统模式,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工艺,采用闭路循环、经济适用的综合方法治理,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逐步使中小型玉米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步入良性循环。二是实行生产企业环境准入制度。企业生产必须持有《排污许可证》。取得《许可证》的基本条件是:生产设计能力达到规定的生产规模、污染防治设施全面达到环保要求,无群众上访。新建企业必须履行试生产环保审批手续。对那些规模小、加工水平低、污染严重的小淀粉、小酒精企业应当进行警示或勒令退出市场。三是开展生产工艺和污水治理技术的科学研究。要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环保企业进行玉米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积极支持开展利用秸秆生产糠醛、糠醛废渣生产复合肥和发电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二、搞好企业定位,把握产品定位,形成中小型玉米食品加工新的发展思路。一是搞好企业定位。小型玉米食品加工企业应定位于万吨以下终端食品;企业应设在县、市和重点建制镇,不宜集中在中心城市;企业应依托高科技,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生产,避免重复建设低起点、低水平的手工作坊,应建立个体私有的民营企业,尽量不要纳入国有经济范畴;企业规模应做到规模适度、有序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互相厮杀的倾向。二是把握产品定位。从当前玉米食品加工深度上看,依次有粗加工食品(如玉米米、玉米面、玉米粥等)、膨化食品(如玉米片、玉米圈等)、发酵食品(如玉米酱油、玉米酒、玉米方便面等)、高科技食品(如玉米油、玉米胚芽粉、玉米特强粉等)。从不同功能上看,有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用餐食品、专用食品等。三是确定发展思路。突破以国有为主的发展模式,多方吸纳民间资本,增大多种经济成分,进而发挥玉米食品加工新机制的优势;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开发并采用生物工程、热挤压、膨化、微波等技术和新的包装方法,做到玉米加工制造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利用停产、半停产食品厂的闲置厂房和设备,稍加改造后从事玉米食品加工生产,走便捷之路;合理布局,突出主推品种,占领本地市场,打入外地市场,全方位树立玉米终端食品的整体形象。 

三、借助于发达国家的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实践,结合吉林的实际,创新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的路径选择。建议发展经济园区的板块式集群,推进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打造以玉米加工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的综合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灵活发展的专业园区、以社区为依托的全方位发展的板块基地;发展主导产业的链条式集群,扶植、壮大一批知名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使这些企业产业链条做粗做长;发展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的异地式集群,化在各地的单元优势为在全国的整合优势;发展非优势资源的借代式集群,利用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间隙抢滩、挤占市场份额。 

四、从重视玉米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入手,全面展示玉米的经济价值,提高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的档次和水平。一是加深玉米副产品的新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玉米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将扩展到更新、更广的领域,其经济价值会超过玉米子粒的价值,充分利用玉米秸秆作为玉米主产区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刻不容缓。二是抓玉米秸秆饲料、肥料、燃料开发。如秸秆固化、秸秆气化、沼气发酵等。三是抓玉米秸秆及穗轴的工业开发。如秸秆制纸质地膜和密度板等。当然,一定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忌多重上项目,盲目扩大生产能力,造成新的浪费。 

五、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的支撑系统。一是重视专业技术和专业人员。应当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员的作用,集中力量对玉米加工重大科技课题进行攻关,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培育良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无公害农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加工增值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玉米产业效益,依靠科技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二是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和投入。建议把调整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和种植结构调整节余下来的粮食风险基金,拿出一部分转投到农业科技领域,重点用于培育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玉米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搞好种植示范和技术推广,发展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使技术进步成为今后玉米生产的主要增长点。三是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它包括:玉米生产技术创新、畜牧业生产技术创新、玉米及畜牧业加工转化技术创新、玉米流通技术创新等,以此为平台建立有效的运行模式,如联席会模式、技术入股模式、科研单位全资入股模式、企业自办科研模式、技术转让模式等。 

六、以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为初衷和归宿,广开就业渠道,从根本上确保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稳步持续发展。一是提升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从主业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尽快解决老玉米生产基地地方财政拮据、流通体制不畅、挂账负担过重的燃眉之急,落实好农民减负增收问题。只有粮农增收问题解决了,种玉米积极性提高了,中小型玉米加工企业才会真正拥有强大的后盾。二是拓展玉米转化与加工途径,开辟促进农民增收新路径。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提供保险等倾斜政策和技改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现代大中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在一些资金、技术困难的产粮大县亦可发展一些适度规模的有市场前景的小型终端食品加工企业。三是多方增加资金投入,从基础上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有及新增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应当按比例、有计划地相对集中投向玉米主产区,使其输入新鲜血液;开辟国有土地出让金的纯收益等按比例用于开发土地和建立标准化基本产粮农田等渠道,支持玉米主产区振兴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和民营经济注入资金,参与玉米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使粮农转换为“粮工”,使农民转换为“农场主”。 

             

               作者: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于德运 

责编:陶思佳 胡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