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09年决策参考

2009年第29期(总第243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01-24 15:38:00
  • 字体:

                                 充分发挥我省大学生“村官” 作用的对策研究 

 

 

省委组织部按照中央部署,从20083月开始选派首批大学生到村任职,经过宣传发动、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公示等组织程序,从1611名报考生中选派125名,经过培训于20089月分赴除长春市以外的8个市州51个县(市、区)121个乡(镇、街)125个村任职。大学生到村任职是新生事物,被称之为大学生“村官”,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农委、省人保厅,选取了16名大学生“村官”所在梅河口市、通化县、辉南县、公主岭市、梨树县及其所在乡(镇、街)村开展调查研究,对选派大学生“村官”的重大意义、工作现状和如何充分发挥作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重大意义 

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对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农村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困难、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提高党在农村战斗力的组织战略。目前,村干部结构普遍存在年龄老化(很多县的村书记和村主任平均年龄60岁左右)、文化水平较低(多数是初中以下)、任职周期长(一般1020年以上)、年轻党员干部少的状况。很多村干部工作方法传统、思想观念陈旧、领导和组织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有的对农村出现的非法宗教、迷信活动、黑恶坏势力等治理不到位,使新农村的建设速度放缓。大学生村官改善了长期以来村干部土生土长体内循环模式,优化了村干部知识和年龄结构,加强了村级组织力量,提高了村级班子战斗力,打破了村官不是干部的旧的干部管理体制,成为党输送到农村的新锐力量。通过他们的服务实践,将最实用的文化知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现代的文明理念,最健康的工作方式等对接到农村,使党的“三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他们同农民的朝夕相处,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通过他们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通过党组织的培养,成为党在农村的形象代言人,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加强。 

2.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富有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新一代党政后备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人才战略。“80后”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乐思想浓厚,吃苦精神较差,工作上追求高收入职业,政治上对入党入团和思想进步不感兴趣。如果不重视这一代人的培养,党的优良传统就很难得到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就会出现断条断代。大学生到村级任职,让他们直接接触人民群众,让他们在农村环境中摔打磨练,体会目前还相对落后的农村艰苦工作和生活,培养自强自立健康向上的革命精神,树立热爱农民群众、热爱农村事业的朴素思想,增长工作才干和业务本领,担当起党的事业“接力赛跑”的重任,永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3.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衡量农村的发展标准单纯看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单纯看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资源保护,对生态建设,对环境整治,对文明和谐,对民主法治等科学化发展指标考虑甚少。特别是村一级,“两委”干部和农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保守,对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对农村的全面发展认识不足,对本村的科学发展运筹能力不强,工作上延续老的思维方法和管理方式。大学生到村任职,第一次实现了村干部中有高等学历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农村的文化技术水平。大学生“村官”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帮助村“两委”干部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思想,利用他们的技术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改变破坏资源求发展的传统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更好更快向前推进。 

4.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创新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整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就业战略。大学毕业生留在城市工作是普遍追求的强烈目标,使大学生拥挤在大城市,宁肯当服务员也不下农村,造成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高能低就”,闲置和浪费。开创农村的事业也是工作,也是就业,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未来的大学生责无旁贷。通过国家对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政策的支持,通过大学生“村官”投身广阔天地,启幕壮阔人生,实现自身价值,会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和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既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又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有效解决了上挤下松,上多下少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形成人才均衡化发展管理的全新就业战略。 

二、我省选聘的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职的工作现状 

首批大学生“村官”经过半年多的任职实践,使这项全新的人才培养制度焕发出了极大的生机和活力。 

1.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非常满意,一致要求能够选派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职工作,为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在新形势下对指导农村工作增强了信心,被调查的县(市、区)、乡(镇、街)、村领导干部100%都希望以后能派更多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特别是受益的村希望这批大学生村官调走之后能再连续给派新的大学生,没有派到村更是希望尽快派到。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了新思路、新观念,给村级班子增添了活力,对改变传统的村级工作方式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承认和认可,改变了社会上一直对新一代独生子女怕脏怕苦怕累、知识多架子大而派不上用场的普遍认识和看法。实践证明,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这项全新的干部战略非常重要、非常有效,是时代发展的战略选择。 

2.大学生“村官”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工作热情却很高涨。很多村集体经济不发达,村部简陋,没有居住和做饭条件,冬季取暖条件更不具备,对选派的大学生“村官”生活上安置较为困难。为此,一些大学生被安置在乡镇和街道居住,生活困难解决了,但工作却很不方便,每天到村里上下班要走很远的路程,交通条件也不便利。尽管生活艰苦,工作条件不好,但大学生“村官”们能够用最积极的心态、最乐观的精神克服很多困难为村里工作,为农民办实事,表现出新一代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革命工作热情。                                                                                          

3.大学生“村官”镀金思想较为浓厚,大多数没有在村里长期干一番大事业的思想打算。按照组织部门的工作要求和聘任期限,首批大学生“村官”从2008年91日起至2010831日止,在村服务期为两年,两年期满后,各级党政机关编制出现空缺时,择优录用为公务员或聘用到事业单位,对想在村里干一番长期性大事业的大学生“村官”没有明确的鼓励性政策规定。因此,多数大学生“村官”的内心想法基本都是按照2年合同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力争做好村“两委”领导的协助性工作,积极表现自己,严格遵守12项聘用合同规定的解除条款,小心翼翼工作,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自己到村任职作为一种过渡性锻炼,为两年后当公务员而安全镀金。把当“村官”作为跳板,作为走捷径的工具,短期行为较严重,没有树立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为农民致富而工作的长远设计和打算。 

4.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经验,难以独立开展工作。大学生“村官”很多从小生活在城市,家在农村的也是一直读书,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同样了解的很少,他们普遍缺乏的是农村实际生产生活经验,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也不够了解,因此,工作表现多为被动性,热情足经验少,课堂和书本上的管理知识和农村实践一时还结合不上,没有村领导的亲自指导很难独立开展工作。 

5.大学生“村官”职务定位不准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的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是村两委领导助理,职责基本都是协助性的工作。工作是配合,没有自主权,也不用负任何责任,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标准上要求不高,以认真配合好,不出差错为原则,从感情上让村领导和农民群众满意为目的,这种临时性工作职责,使新一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知识、新技术得不到主动性、高效性的传播和推广。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机制的对策建议 

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几年前就已经试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有志大学生的需要。我省农村更急需人才,为此,要积极用好中央选聘大学生“村官”政策,并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的政策措施,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而且“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推动党的干部与人才事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从党的事业出发关心和支持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随着选聘大学生“村官”数量的增加,工作的逐渐拓展,大学生“村官”在村里的工作将涉及很多业务部门,需要各级政府给予相应支持,需要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给予关心和关怀。省里可成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和省政府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省委和省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 

2.把选聘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干部培养制度长期化,并作为国家各级公务员补充的重要来源。通过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锻炼,然后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对整体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意义重大。我省应把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作为一项干部和人才培养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今后招考国家各级公务员应主要从大学生“村官”中择优选拔,把两年以上农村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基本指标。 

3.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职务定位,逐步赋予他们一定的实际工作职责。由省委组织部制定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领导的政策。在省委组织部的选派合同基础上,再由乡(镇)或街道以党委和政府的名义根据村的实际工作进行细化,明确具体工作职责。工作一年后,对表现优秀且工作能力较强的可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或代理村副主任。工作两年后,对政绩特别突出,为村经济发展创造很大财富,深受农民欢迎且自己又志愿留在农村继续发展的可以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或参加村主任海选。对真正有能力,表现出众的优秀干部可以加括号破格任命为副科级干部,转为正式国家公务员,编制在乡(镇)政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为农村发展做贡献。把这种做法逐渐完善,逐步把村干部纳入国家正规干部管理系统,能够吸引大批有识之士到农村创业,解决留得住、干得好的问题,又切实能推进农村干部制度改革,有利于人才向农村流动,有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工作两年后都进乡镇以上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单一去向模式。 

4.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基金,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创业平台。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外省已经率先启动,湖北省2008年创建了“大学生村官扬帆计划”,每年直接投入160万元,重点扶持100个项目。河南省漯河市依托财政、金融、社会等多个渠道筹措资金2000万元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农村信用社等多家金融部门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专项业务。建议我省由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政府金融办签头,协调各级财政和金融等部门筹措一些资金,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基金。 

5.加大大学生“村官”岗前、岗中管理培训和工作交流力度,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把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要认真研究和改革,不能只限于农业技术和农业政策,要增设对村务综合性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增设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培训内容,要按照大学生“村官”长期发展的战略要求,编写适用教材。 

6.根据村里的实际发展需要,选调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到村开展工作。2008年我省首批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以法学专业居多,其次是工学和食品科学,涉农专业的较少,而农村当前特别需要的如农业种植、养殖,财务,电子信息,企业管理等专业更少。建议今后应根据每个村的实际专业需求进行选派。省里应把每年大学生“村官”选派指标预先分配给县(市),由县(市)根据派往村的实际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需求上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再由省委组织部参照公务员招聘的方式,在报名时就定位专业和去向,根据专业优先,兼顾综合素质的原则考试择优录派。 

7.整合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实行多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同进一个村开展工作。随着大学生村官数量的扩大,对自然资源丰富,工作条件较好的村,可以有目的地选派不同专业特长的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同一个村工作,实现既锻炼了干部又发展了农村经济的目的。 

8.进一步改善村部条件,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省很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部简陋,承接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和生活条件较差,无法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有必要进一步改善村部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建议从全省新农村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建设和改善村部条件。 

9.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体系,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研究制定适用于我省大学生“村官”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独立考核评定体系,从政治表现、工作成就、群众关系、荣获先进称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建立起互相学习和激励进步的工作机制。 

           作者:《充分发挥我省大学生“村官”作用》课题调研组 

责编:陶思佳 胡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