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09年决策参考

2007年第24期(总第230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08-03-26 13:41:00
  • 字体:

积极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长白山旅游业跨越发展

——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调查

长白山是我省最有知名度的旅游胜地,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做大做强长白山旅游产业,既要用足和保护好珍贵的自然资源,也要重视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实现自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此推动长白山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一)历史悠久

考古资料表明,距今2.6万年前,长白山区就有古人类——安图人存在;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4000年左右),长白山区形成了东部延边地区以百草沟、仲安乡、小营子、金谷、龙兴等为代表的偏重农业,兼事狩猎的原始人类部落,并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肃慎族族系,成为长白山区的世居民族。自此,肃慎人在长白山区繁衍生息,逐渐奠定了基业,派生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人等后裔。长白山区是肃慎及其后代的发祥地,历经数千年发展变化形成了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影响深远的民族文化奇葩。

(二)特色鲜明

从古至今,长白山一直是一座倍受国人崇敬的神山和圣山。形成了以封禅、萨满、神话传说为主的三大特色文化。

1、封禅文化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典礼。1172年,金朝统治者正式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后又册封为“开天宏圣帝”。清代将长白山推崇为神山圣地,视为存瑞凝祥、列祖龙兴的象征。顺治二年(1645)由洪承畴所制清朝祭祀的礼乐,将长白山写入其中,以追溯先祖发祥、繁衍及创基业的事迹;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追封龙兴之地的长白山为满族神,列为八大名山榜首,规定每年要像祭祀“五岳”那样祭祀长白山,“陈设帛一、柱香一、酒三爵、牛一、羊一、豕一、登一、笾豆一、簋各二”;祭祀场所初定于吉林城西南九里温德痕山,后来改于吉林城外;雍正十一年(1733),重在吉林市温德痕山上建成长白山望祭殿。“正殿五楹,祭器楼二楹,牌楼二座,养祭鹿圈一”。从此,长白山望祭活动走上正轨。直到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才告停止(伪满洲国时期一度恢复)。长白山祭山仪式气势恢弘,可与泰山封禅媲美。

2、萨满文化

萨满教是古代冻土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无教址教义,笃信万物有灵。长白山是满族萨满(蒙古族、朝鲜族、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也有本民族的萨满文化)诞生地。对长白山的崇拜,是满族及其先世的共同信仰,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色文化,在古文献和满族萨满神词中都有具体而生动地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满族先人的原始信仰、古老婚俗和民族心理,反映了文化源流的悠久性和古老性。这些仪式对我们研究长白山历史,开发萨满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神话传说

创世神话。即满族起源的传说。大意是仙女佛古伦把一粒红果吞入腹内,由此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布库里雍顺,姓爱新觉罗,成为满族的始祖。

不同类型的神。满族先民在采集、狞猎过程中接触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又不理解这些现象,便以己度物,把自然现象人格化,创造了以天、地、日、月、星、云、山、路、海、水、风、火、雷、雨等为代表的、多以女神面目出现的自然神。其中,火神是众神之首。被视为万物本原。萨满教的祭祀仪式都离不开火。这反映了生活于严冬北方的满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山神即长白山之神,是祖先祭拜的首神。此外,还有弓箭神、猎神、战神、生育神和非秘传神话等。

(三)史料丰富完整,易于开发利用

1、长白山的创世神话人物众多,故事完整,产生年代早,距今有6000年的历史,纠正了西方学者“中国没有完整创世神话”的错误观点,是目前国内内容最为丰富的创世神话作品。其面世必将在海内外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

2、封禅文化集古代艺术、礼仪、宗教和古代帝王的思想意识于一体,既有完整的历史记载,又有现代作品可以借鉴,易于再现。

3、从北纬36度至北极圈,萨满文化是世界现存的覆盖面最广的古老文明之一。世界上有包括我国在内的23个国家设立机构对其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目前,我国萨满文化及其艺术形式保存完好,为萨满文化落户长白山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基本闲置

长白山多年来是我省风光旅游的龙头,围绕自然风光形成了许多具有品牌价值的景区景点。但同时具有明显地缘优势的文化旅游资源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长白山成为拥有巨大文化财富的“文化荒山”。一是一些历史文化遗址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如长白山天池畔东的女真祭台、天池北侧天豁峰下的崇德寺、二道白河镇西北4公里南山坡上的宝马城池(渤海时期祭祀长白山之地)等至今还没有得到恢复,有的因为城市建设已遭到破坏;二是一些有历史记载的文化活动没有得到再现。如拜山活动、萨满活动、祭祖活动、佛事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历史记载,也有一些表演形式至今留存,如萨满表演等,对提升长白山旅游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价值;三是一些神话传说没有有效利用。如创世神话、白衣观音等都是很好的题材,进行一定的挖掘整理,可以打造出许多有闪光点的旅游景观;四是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保护开发文化遗产的呼吁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我省的一些民俗专家对开发利用长白山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十分积极,在多种场合提出过建议和呼吁,但至今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文化旅游资源的“沉睡”对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很大。近年来对长白山游客的调查显示,反映最多的是旅游产品单调、旅游纪念品缺少特色,缺乏适宜的游憩地和娱乐休闲场所等对旅游文化缺失的不满。旅游是一项文化活动。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越丰富旅游价值就越大。反之文化含量越少的旅游项目吸引力必然越低。这就是为什么江南的旅游产业发达而我们的旅游线路总是属于冷线的缘故。

二、以满族文化为主打造系列化旅游产品

长白山是满族发祥地。封神文化、萨满文化、创世神话等都与之有密切关系。因此,打造长白山文化旅游品牌,应以满族文化为主线,带动三大文化建设,创造出一批内容健康、风格独特、与自然风光相协调的文化旅游产品。

(一)着力建设三大重点项目

项目一:长白山神祠

长白山神祠是拜山活动场所。游客进入长白山前,应先祭拜长白山神,祈佑平安。依据金代修建的庙宇旧址,长白山神祠应建于今二道白河到三道白河之间、安图县松江镇四合村附近。这里也是从长春、延吉进长白山的必经之地,从事拜山活动比较方便。

项目二:白衣观音阁

白衣观音是观音菩萨32个化身之一。据宋代史书记载,白衣观音世居长白山。目前国内的观音道场有两个,但是没有白衣观音的道场。在长白山开发建设这个项目,不仅填补世界空白,而且可以大大提升长白山知名度。

项目三:萨满文化园

满族萨满文化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长白山是满族萨满文化的发祥地,理所应当成为萨满文化展示基地。应当将散落在各地的满族萨满文化产品回归至长白山,集中再现。这既是众望所归,也是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之举。

(二)建设特色文化走廊

除重点打造三大特色文化园区外,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安图人”洞穴、大六道沟遗址、王八脖子遗址、百草沟遗址、赤柏松山城、敖东城、八连城、报马城等其他21处历史文化遗迹,纳入长白山旅游圈,形成自然、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北坡、西坡、南坡旅游资源为一体的,既有山水风光又有文化内涵、既有季节性旅游项目又有常年性旅游项目、景区景点布局合理的新型旅游体系。

(三)长白山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预期

专家认为,中国的旅游业正在步入“后旅游时代”。其特征是人们出行由对自然、文化的一般追求转向对自然品质、人文特色、体验参与等更高层次的追求。本项目的提出,就是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一方面对长白山的自然资源进行包装,赋予其想象力和生命力,提高其品质;另一方面对相关旅游产品进行创意,着力打造差异性明显、情趣性突出、吸引力强大的旅游项目。打造“文化长白山”新理念,进一步丰富长白山旅游的综合内容,增强其社会影响,提高客源市场的辐射力,完善缓解主景区功能。据此推算,如果完成上述设计并运转起来,长白山骨干旅游景点和功能区将有所增多,游览内容将更加丰富,旅游纪念品品种和档次将大大提升,游客的逗留空间、消费空间也会随之增大。具体来说,白衣观音庙的建立,将吸引国内外大批佛家弟子前来拜谒;萨满文化园的建立,会吸引中外满族子孙和相关研究者前来祭拜和考察;长白山神祠的修建,会成为游客游山前的一个必去之处;特色文化走廊的建立,将彻底改变长白山拉练式旅游方式,变看山为游山。近三年长白山游客数量每年在110万人左右。上述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有可能使这个人数翻一番,旅游收入也将成倍增长。

三、政策建议

对长白山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及开发利用,近几年有些地方和企业已经在积极筹划运作。从调查的情况看,进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缺乏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一是缺少统一规划惟恐重复建设,二是一些项目涉及到宗教迷信仍有政策限制,三是涉足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在各项审批上门槛较高。我们认为,对长白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长白山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理应积极支持。

1、制定规划,统筹安排项目建设

1)由旅游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制定开发利用规划,经人大批准形成地方法规。

2)按照规划要求,统一合理布局景区景点,严禁重复建设,尽可能不破坏或少破坏林地和环境,景点建设要符合环保要求。

3)对长白山以外的有关景区景点,应本着双赢的原则,由政府协调迁进长白山相关景区景点。

2、对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审批要开绿灯

4)对涉及敏感内容(如民族、宗教、帝王将相、神话传说等)的建设项目,应本着传承中华文明的基本原则,在不违背国家法律范围内,予以特殊对待。如,有些项目的名称可做变通处理。

3、加大投入

5)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在项目审批上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6)对国内外捐赠要专款专用,并建立基金会进行统一管理。

7)积极争取银行政策性贷款和低息贷款用于立项建设。

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处 池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