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研究动态

当前农业补贴政策现状、问题及建议的分析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12-18 08:26:00
  • 字体:

当前农业补贴政策现状、问题及建议的分析

 

赵冠一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策略中,农业补贴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2004年,中央出台了3项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后来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又出台了第四项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综合补贴。农业补贴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补贴结构看,我国农业补贴的措施配置还不够具体,存在不合理现象,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的补贴较多,而生产环节的补贴和对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不够。我国过去农产品长期短缺.因此,补贴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增产,但以增产为主要目标的补贴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种补贴结构远不能满足加入WTO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多采用“暗补”方式,通过流通渠道间接地给予。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仅用于粮油等流通环节上的补贴几乎就占到整个财政补贴总额的50%,其中还包括中间部门,如粮食企业、粮食流通部门利用国家资源订购粮食、按保护价收取而被截留的部分其结果就是大部分的补贴用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补贴,农民只是从中间接地获得补贴利益,造成补贴资金流失,且不易让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有所认识,从而降低了补贴的政策功效。发达国家也经历了长期的农业补贴,目前在规模上远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正在经历结构转换。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者补贴的经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产量。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农业生产者的补贴贴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占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6.8%,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是,从实际规模来看,特别是与美国比较,2014年中国的农业总产值是6564亿美元,美国为3046亿美元;中国农村就业人口4.1亿,美国只有2500万。和中国庞大的农业规模比较,这些补贴实际上微不足道。中国农业补贴还有提升空间。另外从补贴结构看,基于产量的补贴虽然有所下降,但2014年仍然达到69%,投入品补贴与1995年比较基本没有变化,不与生产挂钩的转移支付所占比例接近为0,我国农业生产者补贴结构有待调整。

  1.制定目标价格,限制耕种面积

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有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营销贷款差额补贴、资源保护补贴等。美国制定目 标价格、限制耕种面积等措施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美国,为了保证农民们的利益,通过目标价格政策可以保证农民的收入。同时限制农作物的耕种面积,避免出现单一农作物产量过剩,从而导致价格低迷。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政策,并结合我国玉米种植现状,同时对政策加以解读并进行优化进而运用到市场中去。从而引导农民进行玉米合理种植同时对玉米进行目标价格制定增高农民的收入。

  2.调整种植结构,科学高效管理

   在吸取日本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玉米农业补贴政策也要及时调整,逐步实现玉米区域化、产业化布局,提高玉米产业的总体效益,中国现在正处于老龄化社会,由于农民的收入少,每年在耕地上的收入只能满足年吃年用,故大量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可以将一系列农业特殊性转移支付进行整合,设立综合性的农业经营者收入补偿制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实施管理。

  3.依托专项补贴,降低生产成本

日本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农业后继无人的现象发生,日本提出了专项补贴政策,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对玉米实行专项补贴,补贴的重心落实到真正种地的农户,即将补贴由土地出租方转至补贴土地租入方将补贴直接发放到农户,激发农户种地的热情。同时,我们还可以发展玉米合作社,使农户集中经营玉米,通过入股的形式,统一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来进行玉米的种植,大量的购入生产资料,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4.扩大生产渠道,保障农户收益

  我们也可以在日本的农业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玉米生产者实施保护政策,我们可以从生产、销售两个方面入手。在生产上,加大生产性补贴力度时,提倡农户集体购买生产资料政策,在农户集体购买超过一定数量后,国家可以进行5% 的补贴。在销售上,一定时间内,各地的领导可以统的进行集中讨论,了解其他地区对玉米的需求情况,并将结果统一汇集到管理者处,这样可以让供给与需求相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农民收益,扩大需求,增加玉米生产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