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研究动态

“吉林一号”卫星应用产业盛宴开启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7-07-17 09:21:00
  • 字体:

 

“吉林一号”卫星应用产业盛宴开启

 

孟宪平编辑整理

 

  正处在新一轮振兴发展关键期的吉林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如果说“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代表了我省科技实力不断跃升,打响了卫星商业化的“第一枪”,那么卫星上天只是一个开始,市场应用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需要不断突破,进行商业化运营模式的探索。

  天上卫星,地上谋。如何谋?

  伴着“吉林一号”卫星的一飞冲天,一场卫星应用产业的“大戏”已徐徐拉开。

  盛宴谁都不想错过。而如何进行卫星遥感数据的商业化服务,促进卫星应用产业投资合作,进一步延伸“吉林一号”卫星的产业链?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省经济技术合作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吉林一号”卫星应用产业论坛及项目对接会就搭建了这样一个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间沟通的平台。

  在这背后,难掩我省在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雄心,更有产业上下游对于卫星应用产业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的期待。

  谋划700亿航天信息产业群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

  从制定发布《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吉林省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到成立吉林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推进组,再到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建设、组建吉林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联盟……我省早已开始为在苍穹中书写“吉林奇迹”做了诸多准备。

  “谋划打造卫星遥感和航天信息集成应用两大产业链,在产业发展上,将建成高效集约的航天信息产业体系,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在应用方向上,推进精准农业、智能林业、生态环境监测等九大应用工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宫毓刚的话给与会代表打了一针“强心剂”。

  事实上,卫星产业发展之火已在吉林大地点燃。

  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与应用中心成立半年多来,初步具备了高分数据的获取、储存、处理、分发等基础能力。

  “长春航天信息产业园在今年4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预计明年6月将投入使用。一期建成后,将具备年产30颗卫星和200架无人机的生产能力。”宫毓刚说,下一步将在完善基础环境、开展率先应用、强化金融支撑、加强人才培养及推进交流合作等方面,推进产业加快发展。

  省经合局副局长徐勇告诉记者,省经合局精心策划组织这次“吉林一号”卫星应用论坛暨项目对接活动,为的就是全面宣传推介我省在卫星研发、制造、应用等方面独特的人才、技术、资源和政策优势;为进一步延伸“吉林一号”卫星的产业链搭建平台,希望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开拓卫星应用市场,推动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还有什么比分享发展机遇、互利共赢更能凝聚人心呢?

“收获很大,很大。”浙江天地经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闻光银连连向记者重复了两遍,眼神熠熠生辉。

  两天时间,他不止跟着调研团近距离感受到长光卫星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更在论坛及对接活动中收获了一场关于“卫星应用产业”的头脑风暴。“航空航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市场化、商业化力量的推动。在吉林一号所引领的产业闭环中,我们有意向在未来与长光卫星公司在技术方面,在产业配套方面,在生产和供应方面进行合作。”闻光银说。

  中关村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马广浩对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很感兴趣。他表示将针对辽源谋划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组织该联盟内的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探讨利用联盟内企业的技术优势,以智慧管线、智慧医疗等大数据应用为主,在辽源设立公司,参与辽源市智慧城市项目建设。

  “卫星+”应用产业链星光闪烁

  阿联酋法拉利主题公园色彩鲜明,埃及金字塔清晰可见,里约奥运会场馆信息丰富……在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安源指着显示卫星回传图像的大屏向记者介绍说:“吉林一号”主要为民用,是一颗对地观测卫星,它可以面向全球70亿用户提供多领域全覆盖高精度准实时的卫星遥感信息。国土资源监测、土地测绘、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农业估产、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公共应急卫生等领域,都是遥感卫星的典型应用。”

  吉林云耕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吉林一号”卫星在太空中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农业生产、农村土地、农民人口的大数据智慧管理,并已在吉林市三个区域开展示范应用。云耕公司总经理王丽英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今年,云耕在桦甸市金沙乡包了一块地种优质水稻。那么,这块地的环境怎么样呢?不用人跑去看,直接用卫星扫描聚焦,地块周围的面貌就清晰可见了:其水源情况、周边有没有污染,还有后期的苗情长势、有没有病虫害等,全可通过卫星一目了然。下一步,云耕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借力“吉林一号”卫星及北斗的定位跟踪系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土地确权的基础数据、人口及环境大数据,建立土地管理、精准扶贫等信息系统。

  在林业领域,长光卫星公司已与中林信达在林业资源保护、森林防火、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天网、地网、人网、林网四网合一的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示范应用,共同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的林业资源监察及环境监测平台建设,并在省内林业区开展示范应用。

  有专家介绍说,“吉林一号”卫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对应用遥感测绘技术,制作交通专用电子地图,从而进行路面健康状况监测、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地质灾害监测以及山体滑坡监测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系列的描述中,越来越多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领域,有了“天空之眼”的身影。

  根据发展规划,长光公司将在2020年前发射60颗卫星,可实现7天左右对中国全境普查一次,90天左右可以对全球热点地区普查一次。2030年实现在轨运行138颗卫星,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重访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

  届时,吉林将利用“吉林一号”的航天信息功能布局“卫星+”产业,将为我省多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支撑,也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

  分享遥感卫星盛宴

  十三五末我国卫星应用产业规模有望达万亿元。遥感卫星应用已然敞开了一个行业起飞的“风口”,如何抢占机遇乘风起飞?

  成立吉林航天信息产业创新联盟,抱团携手,带着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一起飞确为上策。据了解,该联盟汇集了我省一批优秀的光电信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目前有37个成员单位,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提升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规模和服务水平,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创新产业链,开创中国商业航天新征程。

  “卫星制造与应用产业不仅链条长、带动性很强,产业效益也很高。”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执行总裁任伏虎说,从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到中游的卫星数据处理,再到下游的产业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巨大的效益产出。

  “蛋糕”虽然诱人,但是,从哪儿‘开吃’、怎样才能‘品’得更美味,却是个难题。循着专家的演讲思路,或可探寻到产业发展空间。

  清华大学遥感大数据中心主任洪阳说,像“互联网+”一样,国际上已经出现了“遥感+”的提法,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链要扩展就应该将遥感技术及产品与水利、气象、金融等行业结合起来整合发展。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如果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对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卫星制造与卫星应用比是1: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是1:10,所以增长潜力巨大。而卫星产业要与区域产业融合,必须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才能进行,必须剖析产业总体技术环境和热点,把握好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积极落实军民融合和成果转化。”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任刘豪表示。

  事实上,卫星应用产业的诱人发展前景,也吸引了众多嗅觉灵敏的科技型企业参与。他们紧跟科技脚步,对卫星相关产业进行布局。

  “凭借强大的软件技术优势,我们已经与长光卫星公司在智慧小镇、智慧旅游、智慧水利、智慧农业等领域展开合作,来助力卫星应用产业在吉林的发展。”软通动力公司董事长刘天文说。

  “我们投资兴建的遥感应用产业园预计2018年启用,想重点培育和吸引一批产业链上关键企业和龙头企业进驻,尽可能延长产业链条。”吉林北望遥感科技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王伟仁表示。

面对着一片片尚待开发的蓝海,始于技术,成于资本,一个基于“吉林一号”卫星应用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新的竞争力不断在浩瀚星空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