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吉林省进入经济转型的攻坚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方面来看,首先,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新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特别是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制造业内部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为了构建高起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我国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吉林省将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机遇,实现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到更加的重要位置。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多次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和重要支撑,并出台了许多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涵盖了融资、产业国家规划、产业市场需求、行业改革、产业对外合作、创业投资计划等重要方面。2010年至今,吉林省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创造有利于聚集创新资源的区域经济环境,帮助企业突破产业化瓶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排除体制性障碍,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引导更多资本投向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引进突出领军创新创业人才等多方面内容。2015年5月,我省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工作安排》,为实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做了重要部署。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以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互联网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增长强劲,特色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2015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均超过10%,其中工业部分收入增长是同期工业总体收入增速的5倍以上,工业部分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5%。而2015年上半年工业总体利润负增长0.7%,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填补传统产业下滑“空缺”、实现稳增长的中流砥柱。就吉林省而言,近两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较快发展,2013—2014年完成产值4200亿元、4691亿元,同比增长17.3%、11.7%,高于全省规上工业6.2%、4.7个百分点。全省虽然受全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冲击,但新兴产业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5年上半年,新兴产业占比提高2.7个百分点,医药健康、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1%、19.7%,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11.6%,轻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
从挑战来看,首先,我国换挡降速经济“新常态”给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一定影响。目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尤其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面临一定困难。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缺乏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只有认识和把握核心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占领发展制高点。以汽车为例,中国去年的产量达到全球第一,但动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再次,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落后。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缺乏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吉林省始终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实际,确定了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纯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20个重点发展领域,制定和实施多个战略性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目前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特征明显。
(一)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达1350余亿元,销售产值突破2000亿元,连续5年保持30%增速。新组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和梅花鹿产业5个医药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生物化工产业资源丰富,技术和产业基础良好。近几年,我省实现了燃料乙醇、氨基酸、化工醇、秸秆糖、纤维素丁醇等一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重大进步后,积极抢占市场先机,在国内率先形成聚乳酸应用市场,形成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企业合作不断加强。2015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一汽集团、长客集团、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研发、生产和服务等6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吉林省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将加快提升我省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联盟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此外,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优势显著,发展空间巨大。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了优势板块和品牌效应。
(二)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近年来,我省紧密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依托有雄厚技术实力的研究机构,在化工新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组建20个市场前景好、建设周期短的省级中试中心,并深入推进“两所五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筛选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由民营企业牵头集中支持首创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共同出资,加速首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2014年,全省共计获得授权专利329项,各类标准、生产规范198个,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4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1个,取得药品生产批件5个、新药临床批件4个、临床受理通知书4个,发表论文452篇,实现销售产值670余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一汽集团、长春客车、吉化公司等一批大型国企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轨道客车高速动车组、生物化工醇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长春轨道客车集团是亚洲最大的高速轨道客车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50%。吉林化纤、通化东宝、大成集团等化工生物企业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因人重组胰岛素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居于领先地位。希达电子、新产业光电等企业,具有光电测控、激光脉冲生成等产业发展条件,优势明显。吉林修正药业集团在全国中药百强企业中居第3名;启明信息公司是国内软件五十强企业,在汽车管理软件产品和车载信息系统研制及服务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吉林华微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器件设计、加工、销售企业。
(四)内外部压力依然不小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内外部制约因素:一是从外部来看,全球局部政局动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外币汇率波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外部因素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融资困难、国际贸易摩擦有转向新兴产业的趋势等问题,对外向型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为不利。二是从内部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和整体竞争实力不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现有体制、管理方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发展不适应的情况依然存在。产业领军人才缺乏,各类服务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