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推进吉林省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人形机器人产业作为前沿领域备受瞩目。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2024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元宇宙、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可见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势在必行。
一、人形机器人发展态势分析
放眼世界,2022年特斯拉Optimus引发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商业化的探索,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进入产业化落地前期。全球出现一批优势机器人,如优必选Walker、亚马逊投资的Digit、三星投资的Rainbow Robotics等。2023年7月,谷歌旗下Deep Mind公司发布了机器人视觉、语言、动作模型RT-2。2024年2月,Deep Mind与斯坦福大学团队联合开发出人形机器人数据集ALOHA2.0版,展示了ALOHA机器人的烹饪技能。根据高盛预测,在技术得到革命性突破的理想情况下,2025—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94%,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1540亿美元,下一个万亿级“蓝海”已呼之欲出。
纵观国内,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科研与产业布局,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在2022年及之前的较长时期,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一直处于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阶段,主导产品多为用于教育的小型人形机器人,以及少量用于实验、展览、演出等场景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陆续发布行动方案,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势能快速释放。2023年12月“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深圳优必选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024年1月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北京,同年5月工信部与上海市联合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并成立超过100亿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基金。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恒工精密、儒竞科技、丰光精密等一大批上市企业宣布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赛迪研究院《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显示,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长至39.1亿元,同比增长85.7%;预计2024年、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二、吉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基础与优势
(一)相关产业初具雏形,前沿技术发展迅速
由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露泉院士团队创立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月泉仿生,于近日完成近亿元的天使轮融资。该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部件及仿生智能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现阶段,其独创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原理与技术,已实现了从机器人整体结构到核心动力系统的全链条自主研发,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如仿生韧带等新型柔性耐用材料的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该公司研制出一系列仿生机器人的关键子系统,如三维变刚度仿生脚板、运动自适应仿生踝关节、电液动力智能膝关节、具备人体三维自然行走步态的仿人下肢机器人、高度类人的仿生智能灵巧手及仿生机械臂。目前,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功能样机的搭建和测试阶段,即将服务于企业用户。
(二)创新平台广阔,后备力量雄厚
人形机器人产业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是落地,即缺乏相关场景。吉林省在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极具优势,并已经开始着手布局发展芯片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广阔,这些产业跟人形机器人联系紧密,能够为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场景提供“出口”。在资金方面,长春长兴基金为月泉仿生公司融资2000万元,今后将继续助力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进行下一步的技术攻关、场景搭建与测试工作。在创新人才储备方面,吉林省拥有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10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等科研平台,同时坐拥一汽、长客、奥迪一汽新能源等大型企业,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人才后备力量。
三、吉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键技术亟待“破壁”
虽然吉林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已取得一定创新成效,但在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本地化、核心部件和系统产业链整合方面还较为薄弱,在部分关键环节仍存在瓶颈。在人形机器人硬件方面难以兼顾力量、速度、精度和成本等因素;在软件方面,目前还无法很好兼顾其泛化性和控制任务操作的精巧性,限制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龙头企业亟待“破题”
相关领域头部企业缺乏。吉林省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培育了一批研发制造企业,但规模总体较小,且人形机器人领域与先进省市相比,本土企业培育更为滞后。根据南方财富网数据,目前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194家相关上市企业中,浙江、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合计151家,占比77.8%,福建、湖北、安徽、湖南、河南等省合计25家,而吉林省人形机器人领域不仅没有上市企业,创投企业、创投机构也比较少,还缺乏整机研发产品以及关键零部件企业。
(三)资本市场亟待“破冰”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在一二级市场持续走热。虽然月泉仿生等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获得融资,但基本均属于萌芽期,仍需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虽然现有资本市场对于人形机器人的热情很高,但其实现量产及场景应用依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来支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发展。
(四)专项部署亟待“破局”
产业政策尚不完善,要素支持相对不足。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均出台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北京成立创新中心,目标是打造全球首个“硬件母平台”;上海则提出构建通用大模型,致力于面向垂直领域发展产业生态,同时建设国际算法创新基地;深圳提出组建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吉林省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正式实施意见尚未出台,其它相关政策体系较为薄弱,整体发展氛围不够浓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吸引力和集聚度不足。
四、加快吉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布局专项政策赛道,促进产业落地落实
一是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积极对接落实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吉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培育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培育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出台支持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点专项政策,促进创新资源在吉汇聚。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依托长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百强城市的良好基础,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上游基础部组件及软件环节研发,吸引人形机器人研发、创投等机构以及头部企业集聚;依托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市华微电子等相关科技产业,重点引进人形机器人整机或零部件制造企业,促进吉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形成。
(二)聚焦中试和产业化赛道,培育壮大头部企业
抓住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关键期,制定企业培育成长路线图,着力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力、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企业。一是着力引入成果中试孵化。支持一汽、中车长客等企业以及工业机器人企业向人形机器人拓展升级,加强与国内外开展人形机器人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接,通过引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方式,推动优秀成果在吉孵化及产业化。发挥技术经纪人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其引荐人形机器人领域优秀成果。加快建设场景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中试基地,打造具备多场景模拟、任务仿真、工艺工装验证、产品可靠性验证、供应链验证、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的中试平台,孵化培育一批人形机器人创新企业。二是强化产业化资金保障。建立吉林省人形机器人领域中长期投资机制,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资金保障。设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培育专项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培育。
(三)夯实创新平台赛道,集中资源提升创新能力
围绕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和智能“感官”四个方向,整合利用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一是搭建创新基础平台。整合省内智能机器人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资源,成立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统一的人形机器人算力中心,即“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具有超强算力的“智慧大脑”。二是建立联合创新机制。沿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布局技术联盟,由月泉仿生等龙头企业牵头,充分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中心、高端研发机构等作用,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三是促进国际国内技术交流。针对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等,组织国际国内论坛会议,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支持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长春光机所等本土单位参与国际国内高端化、专业化交流平台,推进其与全球顶尖学府、研究机构和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展交流,助力吉林省研发水平提升。
初审:《决策咨询》编辑部宗琳
复审:陶思佳
终审: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