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推进数实融合强省建设
江苏推进数实融合发展,突出“融”与“强”两个关键字,尊重规律,立足现状,以“融”聚力,以“融”促“强”。
一、以“网联”释放“智改数转”效应
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在商业互联网浪潮中未能抢占先机,在制造业数字化浪潮中有必要也有条件率先突破。在数字化转型路径的选择上,江苏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把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形成数实融合最具标识性的发展路径。2021年底,江苏启动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聚焦省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提升“智改数转网联”服务能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加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经营管理数字化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在实践进程中,针对“智改数转”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联动性弱、信息壁垒高、推广成本高等痛点,江苏发挥“网联”的链接与联动功能,构建企业主体广泛参与、要素服务供给充足、信息基础设施领先的“智改数转网联”生态体系。截至2024年7月末,江苏省累计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免费诊断企业超5.1万家,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约5.6万个,累计建设省智能制造工厂69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273个、智能制造车间3838个,以量的累积促进质的跃升;全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3.7%,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9.4%,两化融合水平连续9年全国第一,“智改数转网联”成为江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二、打造工业互联网品牌的城市矩阵
工业互联网是江苏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路径和主赛道,是江苏建成数实融合强省的必争之地。与商业互联网在平台搭建后运行扩张近乎“零边际成本”的底层逻辑不同,工业互联网必须在工厂、机器、操作工具等具体情境中落地应用,应用难度及扩张成本大大增加,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因此,发展工业互联网没有统一标准,必须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江苏在从省级层面强化发展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调动各地积极性,突出城市特色,鼓励个性化探索,构建协同互补的格局。苏州市制造业规模大、谱系全,实施平台赋能产业培优行动,构建“看平台、看标杆、看应用、看生态”特色路径,致力于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南京市建成一批国家级双跨平台、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和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赋能全市钢铁、石化、电子、轨道交通、能源等行业,致力于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先导区和产业示范区。无锡市强化物联网品牌打造,目前,物联网集群产业规模超4500亿元,汇聚起国内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众多企业和创新资源,从车联网到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的场景正在加速落地。常州市把工业与能源互联网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工业与能源互联网为传统产业转型赋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打造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标杆城市。徐州市注重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智能化设备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
三、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爆发点”,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改写乃至颠覆既有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力量。江苏算力资源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前沿理论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需求旺盛,应用场景与空间多元,为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江苏坚持把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聚焦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从算力、数据、应用赋能、产业扶持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支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发展基础上,江苏省建成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在省级层面将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产业链列入“1650”产业体系中重点培育,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并举,在通用人工智能加速器、车规级智能芯片、存算一体人工智能大算力芯片等多个产品上实现突破。在空间布江苏:推进数实融合强省建设局上,以苏南城市带为依托,以南京市和苏州市为重点,形成“一带两核”空间格局。苏州市部署推动突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以及金融、科研、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高定位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南京市以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为先导,建设算法城市、强化赋能应用,重点推进“AI+工业”“AI+电力”“AI+交通”“AI+医疗”“AI+信息消费”,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四、增强数字核心产业渗透赋能功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是数字产业化的关键主体,也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实融合的重要推动力。江苏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1%,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优势。例如,昆山市抓住电子信息、手机智能终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等重大机遇,加快实现产业跃升,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成为主导产业,到精准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新型光伏产业赛道,在一条条地标产业链的生成崛起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支撑新产业、新赛道拓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江苏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物联网、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在1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形成优势,有望成为全市首个突破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中国(南京)软件谷2023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比重约20%,集聚涉软企业超四千家,涉软从业人员36万人,产业综合能级及创新力全国领先。在未来产业布局中,江苏积极发展未来网络通信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通用智能、虚拟现实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不断丰富江苏数字核心产业内涵。
五、依托产业构建“电商+产业带”联动优势
江苏依托实体经济发达、社会消费力强、双向开放水平高、数字经济规模全国领先等优势,大力推进“电商+产业带”高质量发展。南通市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带”协同发展,全市家纺在抖音最受欢迎产业带商品类别中位列全国第六,全球市场占比达2/3。宿迁市结合各地产业特色,打造沭阳县花卉苗木电商产业带、泗洪县生态水产电商产业带、宿城区家具家居电商产业带、洋河新区白酒电商产业带等14个重点“电商+产业带”,成为宿迁“电商名城”建设的有力支撑。江苏抢抓跨境电商发展机遇,发挥产业发达的重要优势,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推进产业带抱团“出海”,推动“产业带+跨境电商”融合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配件、轻工纺织、机械设备、智能家电、建材家居等优势产业集群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搭建合作平台,加大与跨境电商重点平台、服务商的对接,打造产业带发展标杆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出海”;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地方产业带展示选品中心,与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设立跨境电商企业“线上专区”,探索“一区一品”发展模式,带动更多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力争到2025年,打造跨境电商特色产业带30个以上,形成更大规模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
来源:《江南论坛》
初审:产业发展研究处 沈轶编辑整理
复审:傅博
终审:舒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