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决策参考 > 2009年决策参考

2008年第9期(总第184期)

  • 来源:
  • 发布时间:2008-06-25 15:21:00
  • 字体:

吉林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全年预测及对策建议

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

一、上半年:梦幻开局,也有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梦幻开局。不仅表现在一季度,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6.5%,居全国第二位;15月工业增加值增长22.3%,增速居全国第七位,轻重工业分别增长34.9%18.5%;与全国房地产开发形势不同,我省房地产投资15月增长68.9%;粮食播种面积及投放水平增加,粮食生产形势较好。

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社会效益提高。14月工业经济效益增长64.1%,实现利税增长76.1%;特别是经济增长质量综合反映的财政收入增长明显,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0.4%,增长速度列全国第三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44.4%。工业节能降耗也取得积极成果。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1165.85万吨标准煤,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42吨标煤,比去年同期下降4.91%

反映在经济增长动力上,也出现“三驾马车”齐发力局面:15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7%,增长速度列全国第五;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23.6%,扣除物价因素仍增长16.1%;进出口及实际引进外资均增长30.8%

能源与交通支撑能力也在提高。15月原煤产量增长29.8%,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长19.7%

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城乡发展出现协调现象。一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9.5%,增长高于城市;县及县以下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30.1%。以上情况说明,我省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出现如此可喜的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振兴以来我省一系列超常措施的结果:

一是振兴以来我省国企改革的成效释放。表现在国有企业实力增长,发展速度加快;而民营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上升,主营业务收入一季度增长71.1%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释放。我省固定资产投资200520062007年分别为1800亿、2800亿、4000亿的投资效果得到释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从工业增加值看,过去汽车产业一柱擎天局面得到改善:15月,交通运输制造业增长21.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8.4%;食品工业增长36.9%,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3.2%;医药制造业增长36.5%;冶金行业增长36.9%;建材行业增长22.9%

四是扩权强县效果释放,省、市、县同步增长。15月,省、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5.8%46.7%45.7%

五是政策性和一次性增收因素较多。包括税收翘尾、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增收等因素增收。

问题:

1、两项资金占用增加。工业产品产销率15月为96.7%,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但仍比全国平均97.77%1.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6位。14月两项资金占用增长29.8%,主要是食品工业品销售受阻及黑色金属结算方式调整而致。

2、资金紧缺。15月,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幅11.3%14月工业短期贷款增长13%,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2个百分点。据测算,全省工业资金缺口200亿元,工业投资资金缺口500亿元。

3、成本上升。受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影响, 15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13%,涨幅同比扩大9.64%个百分点。吉林油田由于资源储备不足而产量持平,但由于价格因素工业增加值仍增长30.4%;吉化股份公司则由于石油价格上升成品油价格倒挂影响增加值仅增长0.7%15月亏损25亿元。成本费用利润率,14月下降0.13个百分点。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自2003年以来连续5次大幅度上涨,今年又上涨70%,对通钢集团产生产不利影响。

4、煤电存储量下降。受黑龙江运输存粮、沈阳铁路局抢救灾物资影响,有些电厂煤炭存储量逼进警戒线。

5、通胀压力增大。14月物价上涨7.5%

二、全年:前高后低,实现目标

预测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由于翘尾财政增收因素减少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增长25%以上,粮食产量预计将创历史最好水平。

理由:

1、全国及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2000年以来第十个经济周期的持续增长态势改变了经济过去大幅度波动力的经济周期形态。我省经济自2004年打开上升通道,地方生产总值,当年增长12.8%2005年增长12%2006年增长15%,2007年增长达16.1%,现在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2、我省经济抗波动能力提升。汽车产业增长动力由过去的政府采购及投资需求推动,转变为以居民购买为主体的动力结构,使汽车销售进入持续稳定增长阶段;农产品加工业突起,医药、冶金、建材等产业发展,重大产业投资项目投资达产,抗经济波动能力增强。

3、宏观政策对我省发展有利。国家将继续推动东北地区振兴,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政策,由于发展相关落后,我省可以继续通过扩大投资推动力经济增长。

4、国内外环境对我省影响减缓。国际能源、原材料涨价趋缓,我省不利影响也将减少。而国际次贷危机,我国南方雪灾及汶川地震,均对我省影响不大。

5、我省推出新的加快发展重大举措。“长吉图开放合作区”规划的启动实施,将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向长吉图地区聚集,加速这一地区及全省的发展。我省第三次向县“减少行政审批和年审年检项目各50%以上”即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05项,减少和下放年审年检项目42项,将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不利因素:

1、资金紧张。国家又出台存款准备金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措施,将会加剧我省资金紧张问题。

2、价格影响。据测算,由于石油价格上升,今年我省石油开采增加效益与石油加工减少效益相抵后减少利税近10亿元,其中,吉化股份公司预计减少税收款15%亿元,全年亏损100亿元。国家发改委已表示将在适应时机调整石油产品价格,届时将对我国及我省经济产生影响。

3、美元贬值。对纺织等出口集中的行业及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三、对策:标本兼治,近长结合

从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分析,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汽车产业主要是销售问题,而不是产能问题;石油开采主要受制于后备资源问题,而不是市场及价格问题;石油加工主要是如何降低成本问题,食品工业是销售与降低成本问题,冶金行业主要是提升产品结构问题。

面对上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应当干什么,进而是我省政府能够干什么?

(一)近期应急措施

1、增加资金供应。积极争取国有商业银行增加对经济运行资金的支持。积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存款资金,提高资金供给能力和担保能力。增加财政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重大项目、提速增效项目、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

2、加强能源、原材料供应及运输调度。

(二)长远治本措施

1、继续解放思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是解放主要领导的思想,敢于从我省经济总量小的实际出发,勇敢开拓创新,杀出一条血路来,创造性落实上级的政策措施,解放思想的一个标志,看是否能够创造一个上级精神;部门关键是破除本位意识,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破除束缚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定、政策、措施等束缚,解放思想的标志是看经济环境是否优化,对破坏软环境的严肃查处;全省解放思想的标志,是看经济社会是否得到更好更快发展,人民是否得到更多实惠。

2、解决资金瓶颈制约。

一是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引进外地资本、启动民间资本,建立完善的信贷、证券、期货、基金、担保等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银行、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建立为中上小企业服务的地方及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担保公司的信贷链。二是发挥我省玉米产量大省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玉米期货,以期实现发现价格、回避风险、聚集资金等作用。三是继续扩大开放,引进省外资。四是鼓励全民创业,启动民间资本。我省居民储蓄高达5700多亿,如果启动20%就是1000多亿元,就可以解决我省的资金缺口。

3、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优惠政策。

进一步加大措施鼓励全民创业。国外大学生创业为20%以上,我国仅1%。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途径就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建议出台大学生试用期一年、贷款利息全免、无偿提供办公室及住宅政策;对智力型创业的高端人才,给予免除个人所得税、在注册公司时将知识产权所占比重增加到50%(公司法规定为35%)等政策。

4、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总部经济。

现在,已进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行的时代。总部经济日益发挥重大作用。我省应特别支持一汽发展总部经济。

在支持其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同时,支持一汽着力发展汽车研发、汽车物流、汽车金融、汽车会展、汽车市场、汽车文化等产业,使长春市成为我国最优秀的汽车总部基地。近期,我们将对此进行专门研究。

5、加快行政体制及事业单位改革。

现在的突出问题是,有些事业单位成为行政部门的隐形权力中心、小金库;本来一些中介服务等以属于市场的资源,却地直被行政部门通过所属事业单位控制。事业单位的开支成为地方财政开支的巨大包袱,为公务员开支的34倍。工人大批下岗再就业也已顺利完成,那种担心事业单位改革会影响社会稳定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公车是财政支出又一黑洞,个人用车一车费用1.5万即可,而公车费用多在610万。政府宾馆数量太多,有些部门也有宾馆,成为大吃大喝、挥霍公款的领地。这些人民创造的财富不能继续被占用,用于领导的公车、少数人占用的宾馆及各类“中心”等国有资产应当收回国库,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又可以增加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支出。

6、制定应急措施。

今年相继发生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南方大水,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这就是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需要提上日程。我省应当建立能源、食品等安全系统。财政增加资金,相关部门搞好实物储备,建立避险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