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研究动态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高度重视绿色设计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12-30 10:53:00
  • 字体:

  我国确定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双碳”目标要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同步实现,使我国面临着任何国家都未曾经历过的巨大挑战,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借鉴欧洲经验,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在我国具有广阔应用潜力。绿色设计是在充分考虑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原材料选择,改进工艺,强化回收和再利用,实现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及碳排放最小化。绿色设计不仅是绿色包装、绿色物流、便于回收等局部设计,也是通过产品正向设计引导产业全面升级,将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再造工业体系。因此,用好绿色设计,有望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对稳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产品设计基础相对薄弱,与企业主流商业模式还不适应,技术创新仍是短板,标准更新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推广绿色设计过程中会面临更多挑战。此外,绿色设计会使得同样功能的产品价格偏高,在需求侧仍面临广大消费者消费意识不强等挑战,这些都是我国在当前推广绿色设计过程中必需高度重视且需要解决的障碍。

  一是客观认识我国设计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以及可能导致“漂绿”倾向。绿色设计需要根植于原有的产品设计基础。基础薄弱就会严重限制绿色设计在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可渗透的深度。在发达国家二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原料性能、工艺流程、关键参数选择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经验知识,这些积累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进行最优设计的基础。掌握这些关键知识是有效实施绿色设计的基础,否则我国的绿色设计将变成无本之木,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节能降碳作用。

  二是市场主体不适应绿色设计理念的现象仍较普遍,需客观认识。低成本一直是我国产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久而久之,大部分市场主体都把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向。然而,企业过于强调“降本增效”的经营策略,反而限制了绿色设计的适用空间。在没有政策措施引导的情况下,各行业大部分企业面对终端市场的激烈竞争,都会坚持采用低价策略,即使是只抬升少量成本的绿色设计也难以付诸实施。目前,我国市场主体难以广泛接受绿色设计,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来促进市场主体的思维转变。

  三是提早布局,避免低碳科技创新不足和标准体系不完善影响绿色设计的普及速度。科技创新是实现“从0到1”,产品设计是实现“从1到N”。绿色设计特别需要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创新支撑。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也要认识到,传统高耗能行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构建清洁低碳清洁高效能源体系,仍存在大量技术短板。唯有持续不断加大有效科技投入,丰富实验室里的创新创意,才能使绿色设计蓬勃发展。此外,产品设计必须要广泛引用各类标准规范。我国在节能低碳标准体系建设上还存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关键标准缺失,部分已有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现象。特别是关于企业碳排放、碳足迹的核算方法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利于企业绿色设计所需的基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绿色设计推广的“后腿”。

  四是加强宣教,尽量扭转我国居民绿色消费意识仍然不强的局面。我国居民存在较明显的粗放式消费习惯,绿色生活方式还没有成为社会风尚,绿色消费意识比较薄弱,“高认可度、低践行度”现象比较突出。

  综合而言,需要充分认识到绿色设计可有效统筹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节能降碳,加快推广绿色设计将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需完成的“家庭作业”。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在我国与发达国家同步推广绿色设计的过程中,有望从落后到并跑,最后超越。为此,必须加强对设计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夯实各种基础,补足各种科技创新和标准规范短板,并发挥好政府作用,使我国绿色设计产业加快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初审:产业发展研究处 沈轶编辑整理

  复审:傅博

  终审:舒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