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启示
软科所 郭超超
近年来,天津市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创新举措,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示范应用上,天津市聚焦“特定区域、特定场景、差异化部署”统一规划建设,截至2023年10月,河北、西青、中新生态城、东疆综保等区域已实现8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示范车辆也已达200余辆,涵盖无人小巴、无人售卖车、无人卡车等车型。基础设施上,截至2024年1月,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C-V2X道路化改造里程已达400公里,路侧单元(RSU)部署466个,能有效支撑各类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产业发展上,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已涵盖车路协同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和标准测试服务等多个子链。在环境感知、决策控制、信息安全等领域聚集了包括杰泰高科、经纬恒润、中汽数据等一批优势企业。
总结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测试与示范应用实施细则》等政策性文件,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及路径,聚焦示范应用,强化场景建设和道路测试协同建设管理。同时,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建立“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的工作机制,保障政策有效落实。二是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天津市通过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对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建设、支撑平台建设以及5G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和运营风险,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三是强化数据安全与应用。天津市以数据资产化为手段统筹车联网数据安全和发展。通过出台《汽车数据安全活动》法规、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等措施,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同时,完善数据管理体系和建立数据交易流通体系,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和转化,“以数招商、以数引资”,为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天津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对我省具有多方启示:一是着重政策体系的统筹完善,围绕“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和产业生态构建等关键环节,研究制定涵盖产业协同、标准规范、研发创新等在内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支撑体系。二是着重产业协同和监管,探索建立省、市政府,重点企业三方协同的工作机制,搭建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服务平台,打通政策供需两端,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引进沙盒监管模式,平衡产业发展创新和监督管理关系。三是着重数据安全和数据价值释放。在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监管同时,聚焦未来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积极推动车联网领域数据资产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