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加快提升我省应急志愿服务能力的建议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8-28 08:59:00
  • 字体:

社会处  于琦

  应急志愿服务是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辅助力量。今年4月,中央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志愿服务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目前全省有实名注册志愿者 287万人,志愿服务人数众多、力量巨大,社会服务意愿强烈,应加快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应急志愿服务作用,在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等重大突发应急事件中筑牢人民防线。

  一、我省逐步开展应急志愿服务

  2022年3月,全省组织动员39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小区,组建临时党支部,承担了核酸检测、物资发放等艰巨任务,这是我省开展应急志愿服务的宝贵经验。2023年台风“杜苏芮”带来严重汛情,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隐患排查整治、人员转移避险、安置群众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底省应急厅首次举行应急志愿服务培训,开启全省应急志愿服务队伍规范化建设工作。总的来看,我省应急志愿服务仍处在起步阶段。

  二、我省应急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社会应急力量较弱。2023年,全省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应急力量仅19支,并尚未开展分类分级测评,对各队伍能力特长、专业化水平底数不清。

  二是制度设计较为滞后。应急志愿服务尚未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渠道不顺畅。缺少对社会应急力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应急志愿服务业务培训、实战演练、能力建设、激励保障等机制不健全。

  三是存在风险隐患。社会应急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常态化资金保障,设备更新、物资配备参差不齐。部分应急志愿服务属于主动涉险范畴,未能纳入国家保障性保险体系和市场化商业保险。在缺乏组织调度的情况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存在一定风险。

  三、提升我省应急志愿服务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国家要求尽快将其纳入我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一体规划、一盘棋考虑,建立骨干社会应急力量与国家和地方综合性、专业性队伍共训共练机制,强化应急协同效能。加强运行保障,为社会队伍提供数字技术、救援装备等支持,帮助社会队伍对接公益资金,与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资源保障联动机制。完善应急志愿者管理体系,建立省级应急志愿者储备库,建立优秀志愿者激励机制。完善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向社会应急力量提供优质专属保险产品。

  二是扶持培育专业社会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各市(州)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秀应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假日和重点时期应急备勤、大型活动秩序维护、灾害事故辅助救援等工作。借鉴佛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市“南狮”退役军人志愿救援队做法,发挥退役军人能力强、作风硬的优势,全省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救援队。

  三是广泛开展应急志愿者招募。发挥好我省 287万志愿者数量优势,鼓励投身应急志愿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进一步落实“双报到”制度。借鉴四川省做法,大力发展青年志愿者,发挥青年志愿服务“乘数效应”,突出青年志愿者在信息传送、心理疏导、创伤修复等方面作用。吸纳省内 64所高校应急志愿者,借鉴北京做法,鼓励高校将应急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

  四是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演习、测评。依托省、市应急救援平台和培训基地,根据我省灾害事故种类开展倒塌搜救、山地搜救、应急医疗救援等培训。定期对属地培育的救援队伍开展测评,便于业务指导。借鉴京津冀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实战演练的做法,开展实案化实战化训练。借鉴河北做法,举办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活动。